释义 |
䌛( ) 懋史䌛鼎, 殷周金文集成1936,西周中期 懋史䌛鼎。 按: 从言从 象鼬鼠形, 爲聲符。
 录伯簋蓋, 殷周金文集成4302,西周中期 录白(伯), 䌛。
 散氏盤,殷周金文集成10176,西周晚期 小門人 。
 師㝨簋, 殷周金文集成4313,西周晚期 淮尸(夷)䌛(舊)我𪽾畮臣。 按: 訛衍口符。
 包山楚簡·文書149,戰國 乙未之日不 若以廷, 阩門又敗。
 郭店楚墓竹簡·窮達以時3,戰國 卲䌛衣胎蓋冒(帽)䘭(絰) (冡)慬(巾)。
 郭店楚墓竹簡·成之聞之12,戰國 句(苟)不從丌(其) (由), 不反丌(其) (本), 未有可得也者。
 郭店楚墓竹簡·語叢一1,戰國 凡勿(物)䌛(由) 生。
 長沙子彈庫戰國楚帛書·甲篇,戰國 民祀不𪺞(歆), 帝𨟻(將) (繇)以 (亂)□之行。 按: 增一言符。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曹沬之陳20,戰國 君必不已, 則 亓 (本)虖?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曹沬之陳42,戰國 亓 (將) (卑), 父兄不廌(薦), (由)邦 (御)之。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用曰7,戰國 凡龔(恭)人非人,是龔(恭)氒身,是 (衛)戔亓(其)又(有)綸 (紀)則方 而弗可矣。
 睡虎地秦墓竹簡·秦律十八種121,戰國至秦 其近田恐獸及馬牛出食稼者,縣嗇夫材興有田其旁者,無貴賤,以田少多出人,以垣繕之,不得爲 (徭)。 按: 古文鼬鼠之形訛變作爪、系。
 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西漢 今余欲畜而正之,均而平之,誰敵(適) (由)始?
 漢印文字徵 侍其 。
 西狹頌,東漢 因常繇道徒,鐉燒破析。 按: “言”訛作“咅”。繇,通“由”。
 魯相韓敕造孔廟禮器碑陽,東漢 復顔氏并官氏邑中繇發,以尊孔心。
 趙道德墓誌,北齊 皋繇之子,帝命唯功。 按: “言”訛作“缶”。皋繇,即皋陶。
 鞏賓墓誌,隋 繇翔飛鳳,則四世其昌。 按: 繇,遥遠。
 司馬銓墓誌,唐 次子繇。
 陳守素妻李氏墓誌,唐 龜繇夙臧。 按: 龜繇,龜卜所得的文辭。繇,通“籀”。《漢書·文帝紀》“占曰: 大横庚庚”,顔師古注: “李奇曰: ‘庚庚,其繇文也; 占,謂其繇也’ ……繇,本作籀。籀,書也,謂讀卜詞。” 《説文》: “䌛, 隨從也。 从系 聲。 ” “䌛”古文从言 聲, 隸定作“ ”, 爲鼬鼠字之古文。 省形作“ ”, 《説文》: “ , 徒歌。 从言、 肉(聲)。”或作“謡”字。“ ”隸變訛作爪、 系。 石刻楷字進一步訛變,“言”訛作“缶”。故字形變作“繇”。《説文》析形有誤,釋義當爲从辵 聲字, 以示“隨從”之意。 “䌛”字金文录伯簋蓋讀爲“猷”, 語氣詞。 師㝨簋通“舊”字。 其餘金文皆用作人名。楚簡多用作“由”。秦簡讀爲“徭”。石刻文字用法較多,多爲假借,詳見上述各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