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录(錄)禄 兴业之象征,身家之旺地 |
释义 | 录(錄)禄 兴业之象征,身家之旺地(甲) 从远古时代的“漉酒提纯”,到后来的“金榜题名”,从辘轳汲水,到食神禄位; 从“录”到 “辘”,又从 “录” 到 “錄”; 从 “录” 到“辘”,又从“辘” 到 “禄”,迄今,大约经历了四千年的时空,四千年的历史,记载着中华民族前行进取的精神和文明演进的历程。从中可以看出,文字繁衍得相当自然与符合逻辑;历史演绎得也相当悲烈与合乎情理。“录”、“錄”、“禄”,足以构成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壮丽篇章。 按命理学的说法,人的一生命运要经历这样一个反映自然规律的运程: 长生、沐浴、冠带、临官、帝旺、衰、病、死、墓、绝、胎、养十二个自然阶段。“录”是人正处帝旺的上升阶段,象征着蒸蒸日上,蓬勃发展,前途无量。 那么 “录” 到底是个什么宝物,能有这么大的超自然能量呢?这就得从造字之初“录”的原始取象及其演变,一步一步的说起。 从甲骨文到金文的四个 “录” 字,均为象形文,它们的形体各不相同,但取象和标意却是一致的。 甲骨文和金文的 “录”,其取象有两种: 一是取象于辘轳从井中汲水的形状。 “ ![]() 第二种是过滤醪酒的取象。夏商周时期的酒,不作蒸馏处理(蒸馏酒大约是宋代以后才出现的事物),是用布帛类作简单的过滤而直接饮用的。甲骨文、金文的四个形体,都是滤酒工序简单而又象形的白描。甲骨文、金文的象形 “录”字,到小篆时又另造从 “水”,鹿声的形声会意字“漉”字。漉酒,即滤酒,是将粮食发酵后变为酒,然后装入布袋之类的过滤工具,施压使液体(酒液)与固体(酒糟)分离。“ ![]() 小篆的 “录”,试图将 “录” 的象形图解变作会意文字,但变得有些失形。楷书隶作成“冰雪半消”的“录”。 汉字在创造过程中,那种逻辑的一致,义理的统一,音义的互渗,形体的相依,是任何文字系统都难以期及的。“录”的取象源自于汲水和漉酒,作为组字部件,凡与 “录” 所组构的汉字都与酒和水有关: 渌(音录):从水,录声,形声会意字。用辘轳刚从井中打上的一桶清水。水淋淋,关中方言:“水漉漉”。绿:(菉)从糸,录声,形声会意字。“糸”,生命连接延续的系统;水是世间一切生命之源,绿色也是生命之色。“绿蚁” 一词更与漉酒有关。绿蚁是醪酒之类酒面飘浮的粗糟杂质,故以指代酒,白居易《问刘十九》: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逯(音录): 从辶,录声,形声会意字。“辘” 是不可随意行走的,但有了 “辶” (原由 “彳” 与 “止” 组成,标意为人脚的动作),是可以转动的。 碌: 从石,录声,形声会意字。辘轳和碌碡一样,不停的就地转动,却没有转出井绳的缠绕和设定地盘的范围。不停地转动称忙碌; 就地转动曰庸碌。 盝(音录): 从皿,录声,形声会意字。“皿”,器皿,古代漉酒时承接酒液的盛器。上边滤酒,下边用盆钵之类的盛器在接纳,故盝通漉。 醁(音录): 醽醁,古代一种美酒。过滤以后的酒自然醇美。 氯:一种非金属元素,黄绿色,是水的一种净化物质。 《说文》: “录,建首,刻木录录也,象形。”“录”作为组字部件是对的。但“刻木录录”不免胡诌。 “录”是“錄”的初文,“錄”是“录”的孳乳,小篆、楷书的 “錄”,从金,从录,录亦声,为形声会意字。这里的 “录” 从漉酒之意而来。漉酒即滤酒,也即利用“录”的过滤之意造出了这个“錄”字。因此,“錄”具有去粗取精,采纳提纯,遴选优秀的含意。“金” 是铁器出现以后才形成的概念,大约是战国时期的事,在这之前的夏商时代是无所谓“金”的。人们对“金”(在当时是铁)价值的逐步认识、深化,从概念到理念,经历了一个很长的时空过程,以至形成为价值观念的集中内容和财富的象征。“錄” 给“录”脸上贴“金”,不仅表现 “录” 的升值,而且也体现了当时人们的价值观念。 “錄” 字的造出,其构形造义给我们提供了如下两条信息: 一个是体现“錄” 本身的值金量,所谓 “金榜题名时”,“金榜” 即体现了 “錄” 的价值。一是体现被“錄” 者本身的含金量,所谓 “青铺绿隟流璃扉,琼筵玉笥金缕衣”。(南朝刘孝威《拟古应教》诗句)人的一生中如能遇上这个 “錄” 字,自然是一件了不起的事,即使金盆打了,分量还在。金榜题名,“金” 随 “录”至,尽管科举制度从晋代开始逐步完善形成,至今已延续、连用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而它含金的成分却重重的凝聚于这个 “錄” 字之中。“錄” 是进入社会上流的一道金色门槛,通向金山的一条大道,如能应 “錄” 对谁来说,都是一生中的点睛之笔。 錄的本意是遴选,从本意引申有: (1)任用,韩愈《进学解》: “占小善者率以錄,名一艺者无不庸。” (庸作任用解) 如錄取、招錄。 (2)记载,《公羊传·隐公十年》:“《春秋》录内而略外。” 如记錄、登錄、錄供。 (3)抄写。如抄錄、摘錄、誊錄。 (4)惦记,《孔雀东南飞》:“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4)簿籍,陶渊明《拟挽歌辞》: “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 (5)采纳,汉王充《论衡·别通》: “或观读采取,或弃捐不录。” “籙”在浩如烟海的汉字中,是一个不常用的字,但它富有神韵,却是现代人们常常遇见的事实。“籙”,字书解释: 道士画的能驱使鬼神的图形、符号。“籙” 竹木上刻画的咒符,一旦被 “錄”,即可成为自己或第三者手中的一张鬼混和打鬼的令牌。 《说文》: “錄,金色也。”许慎对 “錄” 的释解很不到位,实在不敢恭维。 简化后的 “录”,取掉了那个露骨的 “金”,当然也取掉了“錄” 的文化古意,剩下的是一只赤裸裸的半伸不展的手(彐)去捞油水了。 如果说 “錄” 偏重于滤酒提纯的引申,那么 “禄”则偏重于井中汲水的引申。 “录” 是“禄” 的初文,“禄” 是 “录” 的孳乳,小篆和楷书以及简化后的 “禄”,一脉相承,从示,从录,录亦声,为形声会意字。“录”在这里是汲取的意思。从甲骨文时代到现代,“示” 的单独出现,并不显示多少威风,而一旦与其他字体结合,组成另一个字的时候,都会带上神秘、神圣、神奇、神怪、神佑的色彩。“示”在这里是神秘与佑护的标意。录与示组构为 “禄”,就是给 “禄” 披了一层神圣的外衣。“禄” 就成了卸不掉的 “铁纱帽”,打不破的金饭碗。 禄的本义是汲取,从本义引申的有: (1)薪水,《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介子推不言禄,禄亦不及。” 如俸禄。 (2)官吏的薪俸,《礼记·王制》:“位定,然后禄之。” (3)官吏获取的实物,古代官吏的俸给有以米计,故称禄米,宋代陆游《书卧初起书事》:“忽有故人分禄米,呼儿先议赎雷琴。” (4)福分,《诗经·大雅·既醉》: “其胤维何,天被尔禄。”《战国策·赵策》: “臣无隐忠,君无蔽言,国之禄也。” (5)指人一生的禄食运数。禄命,禄指盛衰兴废;命指富贵贫贱。汉祢衡《鹦鹉赋》: “嗟禄命之衰薄,奚遭时之险巇。” 禄为养命之源。 《说文》: “禄,福也。” 许慎是按 “禄” 的引申之意所作的解释,不足为取。因为“禄”中隐匿着祸福沉浮,盛衰兴废。“福” 而有源,源而不竭乃之为福。明朝末年由于 “宗禄” (皇室的供养)的沉重,才发生了“沉陆之忧”。后来 “宗禄” 们终于送走了自己王朝的太阳西沉。 “禄”,对工薪阶层,是钱的克隆,是钱的典雅之称。现在人们都不谈 “禄” 了,是因为 “禄” 太有些古意。但是,并不是说 “禄” 不存在,相反,如今这 “禄” 的内容比古代宽泛得多了,尤其是简化后的 “禄”,是一些食禄者的实录: 那只半伸不展的手(彐),要比古人厉害得多,油水不光从井里捞取,而且还有 “示” 在一旁辅佐、护佑,并多少还带有某种神秘色彩。把当年“分到禄米赎雷琴” 的陆游远远抛在了后边。 从远古时代的 “漉酒提纯”,到后来的 “金榜题名”,从辘轳汲水,到食神禄位;从“录”到“辘”,又从 “录” 到 “錄”; 从“录” 到 “辘”,又从“辘” 到 “禄”,迄今,大约经历四千年的时空,四千年的历史,记载着中华民族前行进取的精神和文明演进的历程。从中可以看出,文字繁衍得相当自然与符合逻辑;历史演绎得也相当悲烈与合乎情理。“录”、“錄”、“禄”,足以构成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壮丽篇章。 当代许多地方的汲水设施,辘轳、井和水桶。 时间只显得疲软无力,在四千多年以后的21世纪的今天,中国相当一部分人口仍然搬动着辘轳去汲水生存。辘轳真可谓到了化石级的汲水工具了。然而,又谁能料到四千多年以前出现的漉酒提醇,辘轳汲水,后来却一步一步演变成官爵禄位及其身家旺衰的原生变物。 禄位当年,终日劳碌,“舆前碌碌多庸事,回忆录中添荒唐”,如今逯然走人,身后留作的是一片空地,真乃是清池渌水,绿叶素荣,好不疏落空旷也! 录,兴业之象征,身家之旺地。 |
随便看 |
汉语字词典包含450851条汉语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字词的释义详细解析,是汉语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