彖( )
作父乙簋, 殷周金文集成4144,殷 隹(唯)王廿祀 日遘(于) (妣戊)武乙奭(儷)彖一。

作周公簋, 殷周金文集成4241,西周早期 不敢彖(墜)。
 录伯簋蓋, 殷周金文集成4302,西周中期 女(汝)肈(肇)不彖(墜)。
 大簋蓋,殷周金文集成4299,西周晚期 王令譱(膳)夫彖曰 曰……
 大簋蓋,殷周金文集成4299,西周晚期
令彖曰: “天子, 余弗敢 。”
 大簋蓋,殷周金文集成4298,西周晚期
 (賓)彖章(璋)帛束。
 大簋蓋,殷周金文集成4298,西周晚期 ( 賓)彖 章(璋)馬兩(輛)。
 晉姜鼎,殷周金文集成2826,春秋早期 虔不彖(墜)。
 戰國楚竹簡滙編·信陽長臺關一號楚墓竹簡第二組遣策7,戰國
青黄之彖。
 漢印文字徵 張彖私印。
 元彬墓誌,北魏 龜玉流彖,冕黻暉文。
 石經五經,唐 彖,他奂反,凡喙掾之類皆从彖。 《説文》: “彖,豕也。从彑从豕。讀若弛。”
彖tuàn《说文》:“彖,豕走也。”为“猭”本字。“猭”音“串”(chuàn),兽走貌。“彖”,古读为“通贯切”,本义已被假借义取代了。王弼说:“彖者,断(duàn)也。”《易经》中的彖词,就是判断的意思。孔颖达《周易正义》说:“彖,断也。断定一卦之义,所以名为彖也。”作声符生成的字有: chuán 椽(椽笔) yuán 缘(姻缘) zhuàn 篆(篆刻) 相关链接 1.chuàn与duàn韵母相同,声母同为舌尖音,属近似音。“彖”与“断”近音通假。 2.喙(huì),会意(或指事),特指猪头上的“嘴”。“不容置喙”就是不容插嘴。现专指鸟的嘴。 3.蠡(lí,lǐ,luó),本义为蛀木虫。属会意字。因古音与“螺”同,可通,故假借义引申为像螺壳、贝壳之类小小的盛水容器,如“以蠡测海”。“彭蠡”之名亦缘此而来。 彖 (chǐ)式視切。豕也。
彖 (tuàn)豕走也。 197.趣談“彖”字彖,從彑(jì豬頭)從豕,即豬的嘴巴,因呈圓形,借爲彖辭,即繞個彎子説話。喙,則是其返還字,不容置喙。
*彖t’wan[甲骨] [金文] [小篆]《說文》: , 豕走也。 从彑、从豕省。(九篇下) 野豬低頭怒衝之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