䚻() 郭店楚墓竹簡·性自命出24,戰國 昏(聞)訶(歌)(謡), 則舀(陶)女(如)也斯奮。 按: , 从言聲。
郭店楚墓竹簡·尊德義9,戰國 (由)豊(禮)智(知)樂。
雁門太守鮮于璜碑陽,東漢 岐齔謡是,含好典常。 按: 此形體在“䚻”上再增“言”旁,宜分析爲从言䚻聲。
晉皇帝三臨辟雍皇太子再莅盛德頌陽,晉 歌詠升平之謡,咨嗟大同之慶。
晉皇帝三臨辟雍皇太子再莅盛德頌陽,晉 且古詩之興,采遊僮之歌,收牧豎之謡。
元子直墓誌,北魏 至於經綸輔賛之業,文武將相之姿,送往事居之勲,與存與亡之績,故已播在民謡,詳之眾口,鍾鼓日宣,丹青且蔚。 《説文》: “䚻, 徒歌。 从言、 肉。 ” “䚻”字从言、 肉。 郭店楚簡作“”。 後世通作“謡”, 从言䍃聲。 字義“徒歌”,就是没有音樂伴奏的歌謡。
䚻(yáo)古“謠”字。徒歌也。从言、肉者,無絲竹也。《世説》:“絲不如竹,竹不如肉。” 【按】“絲不如竹,竹不如肉”,語出陶淵明《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後收録在《世説新語·識鑒》。“絲”指弦樂,“竹”指管樂,“肉”指人的聲樂。 *䚻vriaw[甲骨] [金文] [小篆]《說文》: ,徒歌也。从言,肉聲。(三篇上) 結構與同, 以口吹管樂之狀, 口訛成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