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從(从)背(北) 在人文的氛範中認領自己的身份 |
释义 | 從(从)背(北) 在人文的氛範中認領自己的身份漢字給中國人開辟了一方無疆的淨土和自由翱翔的天際,它讓我們活得深刻,活得涵蓄,活得充盈,活得脫俗,活得有點人的滋味。在這有話不能好好說的年代,對這一天宇之物,我們只有仰其項背,鞠上三躬。 從、比、北、化,從原創性奧旨講,都是標示人的倫理概念;都是標示人的家庭男女之事的倫理概念;都是標示偶婚家庭男女之事倫理中事物變化的道理。 於是,得先“人”之重提❶。 人,甲骨文作“ ![]() ![]() ![]() 稀釋了“人”就與“從、比、北、化”更加接近了。 先從“从”說起。 甲骨文的從作“ ![]() 《易經·乾》九五:“子曰: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是說“從”的原理。在《易》的定義中,乾為天為父;坤為地為母;男為健,女為順。這個“从”一般是指家庭中陰陽匹配、乾坤造就一對剛柔,主從定位分明的角色。 《易經·家人》彖曰:“女正位乎內,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義也。”又曰:“家人有嚴君焉,父母之謂也。”彖辭是卦的綱領性概括,這裏說女主內,男主外是天地造就的。地法天,故女主的角色是順從。 “從”的要義是家庭中,男女正位上,女從男的主從關係。有人會提出質疑:這不是重男輕女?不是得,其理由: (1)這個“從”只限定在家庭; (2)這個“從”是天地之大義,是家庭中由男女的生理、事理所規定; (3)“男女平等”指的是人的社會人格,一般與此“主從”無涉。 萬物之始,大道至簡,衍化至繁。無論是“順從”還是“服從”,都應該是行動上的“從”,而不是表面形式上的“从”,故金文的“從”( ![]() (1)“從”是行為上的從: (2)起步一致。這是古人為了“從”在定義上的準確,對甲骨文實行的加畫處理,使得此“從”與彼“从”比,更加周全,更加合理,這是文字在長期流變中的一種繁化,一個進步。 小篆的“從”( ![]() “從”殷墟卜辭用作: (1)隨從,“登人呼從爵,叶王事”。 (2)跟從,“令戉從□”。 (3)順從,“今日奏舞,有從雨。”“從雨”郭沫若先生釋為縱雨,即大暴雨,愚以為應是“順雨”,至今不是還有“風調雨順”的成語存在嗎? (4)起自,“從向歸,乃于盂”。 (5)人名,“唯□令從璞周”。 “從”的本意是家庭中的女從男。引伸有以下意義: (1)跟隨,《論語·微子》:“子路從而後。” (2)追隨,《左傳·莊公十年》:“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3)歸順,《左傳·莊公十年》:“小惠未遍,民弗從也。” (4)參與,如從事,從政,從軍等。 (5)由、自(介詞),《詩經·小雅·何人斯》:“伊誰云從。” “从”,“從”也異構了許多漢字。 (一)以“从”的異構: ![]() ![]() 众:從人。眾人并立。“众”又異構了“眾”、“聚”等字。 (二)以“從”的異構: 傱:(ㄙㄨㄥ)從人。多人從一而疾行,《漢書·揚雄傳·甘泉賦》:“風傱傱而扶轄兮。” 豵:(ㄗㄨㄥ)從豕。豬一歲曰豵。豬生殖力甚強(放縱),故貶斥之。 㙡: (ㄗㄨㄥ)從土。縱向土中生長的一種菌體。 摐:(ㄔㄨㄤ)從手。以手樹起的高聳。 樅:(ㄘㄨㄥ)從木。樹木是縱向生長,故是隆起的表意,《詩經·大雅·靈臺》:“虡業維樅,賁鼓維鏞。” 瑽:(ㄘㄨㄥ)從玉。玉縱向擺動,發出“瑽瑽”的撞擊聲。 縱:(ㄘㄨㄥ)從禾。縱向的移挪禾苗。 蓯:從草。草有掩苫意,(ㄘㄨㄥ)藥名,“從”埋在沙土中的形狀;(ㄙㄨㄥ)動作,縱向的下入,“衝蓯”是“從”相互的糾結。 暰:(ㄘㄨㄥ)從日。《玉篇》:縱向,上下的“閃電”。 瞛:(ㄘㄨㄥ)從目。并而視之,故為明亮。 慫:(ㄙㄨㄥ)從心。以“心”給“從”的勉力。 蹤:(ㄗㄨㄥ)從足。“從”的足跡,《漢書 ·揚雄傳 ·河車賦》:“軼五帝之遐跡兮,躡三皇之高蹤。”(今簡作“踪”) 縱:從糸。糸,生殖上的裔支下延。糸是縱向的表意,與“從”的橫向相對,故有恣肆、放任、犯氾、騰躍等意。 聳:(ㄙㄨㄥ)從耳。“從”本為橫向運動,與耳疊合: (1)對耳的堵塞,故本意為聾; (2)來自高處的聽聞,故有高起、驚懼意。 𩞆:(ㄔㄨㄤ)從食。 食,趨之若騖。 “從”的結果是“食”(本指食色)。《廣韻》釋:“饞,愛食。”《集韻》:釋“欲食也。” 因此《說文》僅釋“從,相聽也”,聽從僅是“從”的一個引伸之意。 “从”,起初是家庭出現以後,家庭中夫婦主從關係的表意。人類社會在不斷發展,無論是物質生活還是精神生活都越來越寬泛,越來越復雜,當然就不滿足甲骨文時期的那種單純的妻對夫的順從了,於是給“从”增加行為符號“彳”和“止”,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从”和“從”都需要掩卷籌思的。“从”是女性或家庭主婦的心理、生理、事理上的一種生命過程或生活方式,並非人格意義上的貴賤尊卑。甲骨文時代的“从”是宗主式的順從,而當今的“從”則是宗教般的服從;是唯“西”是從,唯權是從,唯威是從;是一犬吠影,百犬吠聲的“從”。 如果說“從”是婦對夫的順從,“比”是夫妻相愛的話,那麼“北”就是夫婦鬧起了彆扭的造字,一看自甲骨文到小篆的字形就明白了。 “ ![]() ![]() ![]() 《史記·天官書》中說:“北方水,太陰之精,主冬,曰壬癸”,甲骨文、金文,直到小篆的“北”就是太陰符號“⚏”的直接轉換。它是將一個陰爻轉換成“八”上下穿插組構而成,只是在書寫中其形狀多有演繹罷了。“北”、“八”都以“ㄅ”為聲母,故“北”還是個意音字呢。 在甲骨文、金文時代“北”、“非”同韻,自然也同源,“北”是由太陰而來,“非”是由坤卦符號而來,都屬於純陰的造字,因而人們對它都存有貶損的意蘊。 “ ![]() 按天象理解,太陽在南,太陰位北,天子面南而座,背負者為北,故“北”的本意是北方。按人文理解,左男為陽,右女為陰,女負陽抱陰,故“北”的本意是背負。於是我們就可以說“北”的本意是北方,是背負。因此它的引伸之意有: (1)向北行,《呂氏春秋·孟春紀》:“候雁北”。 (2)相背棄,《疏》:“北,背也。善留惡去,使分背也。” (3)敗則逃,《左傳·桓公九年》:“以戰而北。” “北”又以它的本意異構了如下漢字: 乖:從干。戰事中,因執干舛誤而敗北, 乘:從禾。冬季禾藏,趁時而動,雲行雨施,雷厲風行,《易經·乾卦》:“時乘六龍以御天”。 燕:從。 北方水色,玄鳥生商。 邶:從邑。殷商時代,商都北部的一個方國。 冀:從異。殷周時北方國名,在今山西境內。 脊:從月。動物(脊椎動物)分水的部位。 背:從月(肉)。本指人的脊背,引伸之意有: (1)物之後面,《詩經·大雅·蕩》:“不明爾德,時無背無側。” (2)物之反面,《史記·絳侯周勃世家》:“獄吏乃書牘背示之。” (3)北面之屋,《詩經·衛風·伯兮》:“焉得諼草,言樹之背。” (4)以背向之,《周禮·秋官·司儀》:“不正其主面,也不背客。” (5)違反常理,《尚書·太甲》中:“既往背師保之訓。” (6)不面所誦,如學生背誦所習詩文章句。 (7)轉身離開,《荀子·解蔽》:“仰視其髮,以為立魅也,背而走。” (8)倒楣晦氣,也謂背霉、背時,劉禹錫《酬樂天見寄》詩句:“背時猶自居三品,得老終須卜一丘。” 以上是對“背”做一般的解釋,可是《易經·艮卦》對背卻做了特殊的釋義: “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 這是對艮卦卦象的判斷之辭,可翻譯為:艮就好比人身上的背,背是“見”的反面。背是靜止的,所以艮有靜止的含意。靜止與看不見是防止物欲引誘的最好辦法。背是人體保持安靜最不易動搖的地方。背部最是背向縱恿人們泛起物欲邪念的靜止的部位。背,即使身體其他部位想牽動一下,也不容易。所以用背部來代表人的內心不為外物所動,摒棄私欲的存在而使真理常存於心。這樣做就能達到渾然忘我的境界,當你走過庭院也如旁若無人一般地不為外物所刺激而萌發邪念,老子云:“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能夠永遠保持內心寧靜的人,當然不會有災難。 “背”這時靠上了“老莊”。 漢字是一種自然高超的藝術,在漢字天宇中鳥瞰,甚麼將軍馳騁,官場沉浮,資財捨取,聲名晦曜,似乎都顯得遜色。漢字給中國人開辟了一方無疆的凈土和自由翱翔的天際,它讓我們活得深刻,活得含蓄,活得充盈,活得脫俗,活得有點人的滋味。在這有話不能好好說的年代,對這一天宇之物,我只有仰其項背,鞠上三躬! 如果說“北”是夫婦鬧翻,那麼“化”就是夫妻關係發生了變故。從——比——北——化,古人的比附、構思和賦意,是多麼地奇奧! 它是剔除誤解,避免附會的一種永恒。 “从”和“從”都需要掩卷籌思。“从”是女性或家庭主婦的心理、生理、事理上的一種生活方式,並非人格上的貴賤尊卑。 “從、背”的文化柢旨是道德法則,是道法自然,它在人文的氛範中有資格認領自己的身份。 |
随便看 |
汉语字词典包含450851条汉语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字词的释义详细解析,是汉语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