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 ) 睡虎地秦墓竹簡·日書甲種82背,戰國至秦 己名曰宜食成怪目。
 樓蘭殘紙·孔紙1.a.b,魏晉 師怪之。
 高叡定國寺塔銘碑,北齊 恠(怪)崦嵫咫尺。 按: 訛从“在”。
 杭季棱及妻陳氏合祔誌,唐 遠恠(怪)靈跡。 《説文》: “怪,異也。从心圣聲。” 魏晉以後石刻文字中常寫作“恠”。字可能从“又(右)”的異體字“圣”得聲。這個“圣”與《説文》“讀若兔窟”、釋作“致力於地”的“圣”可能只是同形字的關係。
怪★常◎常
ɡuài形声,从心,圣(kū)声,本义为奇异、不平常,引申为奇特的人或事物、妖怪、责备等。 【辨析】 怪/奇 见320页“奇”。 *怪krwəv[甲骨] [金文] [小篆] 《說文》: , 異也。 从心,圣聲。(十篇下) 怪圣不同韻部,如何會意不詳。 怪恠guài(8画)
  【提示】右下是土,不是工。 *怪〔恠〕guài8画 心部 (1) 奇异的;不常见的: ~事|~物|~石奇松|奇谈~论|~模~样。 (2) 觉得奇怪;惊奇: 大惊小~。 (3) 奇异的事物或性情奇特的人: 妖~|鬼~|扬州八~。 (4) 责备;怨: ~罪|~怨|~他多嘴。 (5) 很;非常: ~没意思|~心疼|~寒碜(·chen)|~有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