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汉字
释义

(一)


甲骨文合集36966,殷
妥余一人。

甲骨文合集37382,殷
隻兕一, 四。

大盂鼎,殷周金文集成2837,西周早期
易(賜)女(汝)鬯一卣。

毛公鼎,殷周金文集成2841,西周晚期
余一人才(在)立(位)。

石鼓文·霝雨
于水一方。

郭店楚墓竹簡·成之聞之9,戰國
一軍之人不(勝)丌(其)㦷(勇)。

郭店楚墓竹簡·緇衣17,戰國
則民惪(德)弌(一)。
按: 此字形从戈一聲。

郭店楚墓竹簡·太一生水1,戰國
大(太)一生水, 水反㭪(輔)大(太)一, 是(以)成天。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亙先2,戰國
虚寈(靜)爲弌(一)。

魯相乙瑛請置孔廟百石卒史碑,東漢
牛羊豕各一。

賈充妻郭槐柩記,晉
廿有一,嬪于武公。

元敷墓誌,北魏
若夫太一開闢之原,雲門俊彦之美,故以瓁柯紫引,綿於竹帛。

元壽安墓誌,北魏
有同一變,無敢三欺。

貞一廟碑額,唐
有唐貞弌先生廟碣。
按: 此字形“戈”變爲“弋”,當與表聲有關。
《説文》: “一,惟初太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凡一之屬皆从一。 , 古文一。 ”
《説文》 關於“一”的説解似乎很玄妙: 在世界萬物形成之始,道建立於一。後來,才分解爲天和地,演化成爲萬事萬物。這顯然是以傳統的道家哲學觀念來説“一” 。值得注意的是這裏不僅是解釋“一”字,而且是爲了説明 《説文》將“一”列爲卷首的哲學依據。
從實物文字材料來看,“一”字的意義很實在。“一”乃計數之字,造字思維本來質樸。 甲金文“一、 二、 三、 四”分别寫作“”, 直觀呈示了積畫算數的原始方法: 一樁事物畫一横,兩樁事物畫二横,如此一横二横三横和四横。此法與結繩記事本無二致: 一件事記一個結,兩件事記兩個結……
“一”爲數字之首, 既指量數, 亦表序數, 前者如中山王方壺“一夫” (義爲“一人”)之“一”,後者如甲金文中“余一人”之“一”。先秦實物文獻,至戰國而發生了一個重大變化: 此前均爲面向實用的紀念性銘刻類文獻,而此後則多見私人著述的,或在思想上“盤根究底”或在文采上“踵事增華”的 “古書”。新的文獻類型,推動著文獻用字的字義内涵的發展,落實到 “一”,亦清晰顯現了這個軌跡: 或引申爲“全” (如《郭店楚墓竹簡·成之聞之》 “一軍”之“一”),或引申爲“同” (如《郭店楚墓竹簡·緇衣》 “則民德一”之“一”),甚至抽象爲哲學概念(如《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亙先》 “虚靜爲一”之“一”,其義與“道”相類),乃至神靈之名(如 《郭店楚墓竹簡·太一生水》 之“大(太)一” ,義爲神名)。凡此種種意義變化,先秦文物或已齊備。
今日“一”之大寫“弌”,源自 “一”之从戈繁形,見於戰國之際文物。關於增繁緣由,學者或以爲只是因爲“一”字筆畫過簡,容易被人增點畫改寫以謀不當利益,故加繁以絶此患,這與今日發票金額需要大寫同理,本無其他奥妙可求。而从鼠一聲者是否也生於此途,或待進一步研究。至於从戈之繁形變爲从弋,當與表聲有關。
進入戰國“文字異形”時代,寫“一”之字形多有變異,或从鼠一聲,或从羽从能,雖然就字而言,未必即“字”,而記“一”之詞卻無疑意,姑附於下:

中山王方壺, 殷周金文集成9735,戰國早期
曾亡鼠(一)夫之(救)。
按: 此字形从鼠一聲。戴家祥先生曰:“鼠从鼠从一,字書不見。鼠即 ‘一’字繁體。‘一夫’ 爲古書恒語。” (《金文大字典》)也有學者認爲此字乃“逸”字古文異體。

噩君啓車節,殷周金文集成12110,戰國
車五十乘, (歲)(一)返。

郭店楚墓竹簡·太一生水7,戰國
(一)块(缺)(一)浧(盈), 以忌(紀)爲(萬)勿(物)經。

郭店楚墓竹簡·五行16,戰國
(淑)人君子, 其義(儀)(一)也。

一, 甲骨文作, 金文作,《説文》古文作 , 小篆作
本爲原始計數符號,有人稱爲積畫指事字,甲骨文、金文“一” “二” “三” “四” 皆是。後世或繁化从弋。“弋”或作 “戈”,作爲古文字構件多混用。“一” 本爲計數詞,引申爲第一、全部、相同、純正、單獨、專一等義。卜辭多用作數詞。銘文或用作數詞,或用全部義。提示: 戰國文字的數詞 “一” “二” “三”有簡繁二體,繁體增从戈,如下文所列楚簡帛文。《説文》古文从弋。戰國中山王壺銘文“一”作,从鼠,一聲。而“二”則作,从肉,弍聲。西周晚期琱生簋銘文“二”或作,睡虎地秦簡作,《説文》古文作,皆增从貝,弍聲。秦系文字“三”則或假 “參” 代之。以上書寫變化説明數詞在實際使用中具有特殊地位。
楚簡帛文作,沿襲古體。又或作,从鼠與戰國金文同。又或作,从能,羽聲,讀爲“一”。秦簡牘文作, 與今體同。

★常◎常


yī表意,甲骨文、金文、小篆象一根算筹之形,隶定为“一”。本义表示数目一,引申为一样、全、满、统一、专一、另一等,假借为副词(表示不确定的时间,相当于“一旦”)、助词(表示加强语气)等。
【辨析】
❶“一”又读hénɡ,为汉字笔画的一种。
❷一/壹 见494页“壹”。

*ɂjiet

[甲骨]
[金文]
[小篆]《說文》: 一,惟初大極,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凡一之屬皆从一。 , 古文一。(一篇上)
記號。

(yī)

,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凡一之属皆从一。,古文一。”(於悉切)
甲骨文、金文中均作“一”,是数字的开始。“初”是天地形成之初,“太极”是最初的起点。《周易·系辞上》:“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孔颖达正义:“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所以“惟初太始”是说开天辟地之初,世界的起源。“道”是主宰天地的天数、天道。《老子》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许慎说天道是从“一”开始分化,先分为天地,然后分化出万物。“一”是数目字,许慎主要通过它来阐释自己的哲学思想。小篆里,“一”用作构形部件的时候,经常表示天和地。汤济沧《说一》说:“就《说文解字》求之,最多者莫如以一为地,如韭、至、才、旦、或、且、丘、屯、止、氐、巠计十一字,皆以地说之。而立字尚未计入。以一为天者二,如雨,如不。”[1]
甲骨文中“一”至“十”的写法是。从一到四,甲骨文是积画成数,从五开始,变为错画。这可能与古代的算筹有关。算筹的不同排列形式即表达不同的数字。
古文“弌”从“弋”,大概也是用小木橛表示数目。所谓古文“弌”只是“一”的古文别体,并非说“弌”早于“一”。
一部下有“元、天、丕、吏”四个属字,大概是许慎认为这些字都从“一”的初始义得义。其实不然,这几个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都没有从“一”得义。在后来的楷书字典中,把一些含有“一”的笔画又难以归部的字归入“一”部,如“专、五、无、亚、至、友、再、夷”等字。

(1画)

*

1画 一部 
(1) 数字,最小的正整数: ~本书|~盆花|去过~次|打了~下。
(2) 相同;同一: ~视同仁|整齐划~|我俩~个单位。
(3) 专;纯: 专~|清~色|~门心思|~心~意。
(4) 另一个;另外的: 蝉,~名知了|这件玉器~说是战国时期的。
(5) 完 全;全部;整个: ~如既往|水洒了~地|~冬也没下雪。
(6) 每;各: ~班50人|你们~人一个。
(7) 用在重叠的动词之间,表示动作轻微、短暂或带尝试性: 看~看|坐~坐|写~写|试~试。
(8) 副词。
 1. 用在动词之前,后面与“就”“便”等词搭配,表示两个动作紧接发生或引出动作的结果: ~问便知|~拨即通|~下课就回家。
 2. 表示一个短暂、迅速的动作或突发的情况: 大笔~挥|眼前~亮|~甩手走了。
(9) 我国传统乐谱工尺谱的记音符号之一,相当于简谱的“”。

随便看

 

汉语字词典包含450851条汉语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字词的释义详细解析,是汉语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23-2024 swrt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7:4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