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一] “義” 与古代的祭祀活动紧密相关“義”字在 《现代汉语词典》 中的前三个解释是: 公正合宜的言行或道理; 合乎正义的; 情谊……这三个解释都是现在的常用义,如果从字形上分析,这些意思都是 “義”的引申义而非本义。 “義”字的本义是什么呢?从古字形上分析,“我”为长柄有齿的兵器 (1975年3月,扶风县庄白西周墓出土一器, 其形作 , 刃部作圆齿状, 背部有两椭圆形的銎, 銎上钉孔对穿,以便固定木柄。此种特殊刃器,装上木柄,及似甲骨文中的 “我”字,《陕西出土商周青铜器》一书以为这就是上古兵器 “我”) ,羊主膳,是祭祀中的太牢。“我”与“羊”组合,表示屠宰羊以祭祀。这个意义应为 “義”字的本义。 虽然 “義”字的这个本义找不到文献佐证,后世不用,但是却体现出古代原始社会的一种风貌。我国早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仰韶文化时代,祭祀各种神灵就已经成为人们的一项重要活动。原始先民出于对大自然的依赖和敬畏,产生了 “万物有灵”的观念,于是天、地、日、月等都被赋予灵性,都成了各种神灵。伴随着原始宗教的产生,神祗信仰、祖先崇拜、图腾观念相继出现,各种祭祀活动也就产生了。祭祀活动在我国古代非常盛行,我国有文字可考的最早的历史——殷商时期,这一时期的甲骨卜辞就是我国古代社会祭祀活动盛行的最好证据。祭祀活动在商周时最盛,据《左传·成公十三年》记载: “国之大事,在祀在戎。”[17]祭祀是国家两件根本大事中的一件,祭祀活动涉及天象、求雨、年成、生育、战争等事,而且每个季节都要祭祀。据董仲舒 《春秋繁露·四祭之六十八》说: “古者岁四祭,四祭者,因四时之生庸而祭其先祖父也。故春曰祠,夏曰祗,秋曰尝,冬曰蒸,此言不失其时以奉祭先祖父母也,过时不祭,则失为人子之道也。”[18]可见古代祭祀活动之频繁且意义重大,祭祀祖先是为人子之道的一种美好品德,按时祭祀是这种美好品德的体现,是合乎 “义”的,否则就是违礼,也就得不到祖先神灵的福佑。所以,祭祀活动在古人认为因其美、善而宜行其道。 在庄严而频繁的祭祀活动中,“羊”是必不可少的牺牲品。古代祭祀时所用牺牲品——畜牲在祀前须用栏圈 (牢)畜养一段时间,故借称经过牢养的牛、羊、豕为 “牢”。商代,“大牢”通常指牛牲,“小牢”指羊牲。春秋以后,由于用大牢一定兼用小牢,用小牢未必兼用大牢,故 “太牢” (即大牢) 一般指牛、羊、豕三牲,“少牢” (即小牢)一般指羊、豕二牲。有时,“太牢”也单指牛牲。《大戴礼记·曾子天圆》载: “诸侯之祭,牲牛,曰太牢。大夫之祭,牲羊,曰少牢。士之祭,牲特,豕,曰馈食。”周代礼仪,帝王、诸侯致祭宗庙,牛、羊、豕全备,用 “太牢”,卿大夫致祭宗庙,用 “小牢”,太牢和少牢都必须有羊,由此可见羊在祭祀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人们把祭祀用的猪、牛、羊称为 “牺牲”, 从“牺 (犧)”字的古字義 ( 甲骨文, 石篆)来看, 甲骨文上边从我 (刀锯) ,下边是个截去头的猪,两小点表示宰割的碎片,与甲骨文 “义(義) ”字造字理据义相同,都是用刀宰杀祭牲之义。石篆文将甲骨文的 “羲”與 “義”合为一字,便成了既宰猪又宰羊了。繁体字 “犧”,由 “我”、“羊”、“牛”、“兮”组成,“兮”只是借其音而已,而 “我”、“羊”、“牛”才是古文 “牺 (犧) ”字的真正含义。 其中的 “我”字,由刀锯形的兵器义假借为第一人称代词后,也不影响对 “義”字本义的理解,据考古发现,羊作为人类饲养的动物,早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就已经开始,随着生产力发展逐步出现了剩余产品和私有制,羊也逐渐成为一种私有财产——“我羊”,而文字也几乎是在这一时期产生,成为了记录这一历史现象的符号。人们在饲养过程中,因羊性驯良,古人视之为吉祥之物,所以在频繁而庄严的祭祀活动中往往就以羊作祭品以求吉祥和神灵的福佑,到私有制出现后比较富裕的氏族成员以 “我羊”祭祀神灵,这也便成了 “義”字产生之根源。而在后来 “義”的引申义中,也还保留有祭祀之义,如 《中庸》云: “义,宜也。” 《书·泰誓》记载: “宜于冢土。”其 《传》云: “祭社曰宜,冢土,社也。”而 “宜”也有多种含义,其一就有祭祀之义。正是由于 “宜”的本义为 “菜肴”,所以也就产生出祭祀概念的涵义,而祭者用于 “土地神”这一祭祀对象,仍然是与追求物产的丰饶满足生存繁衍的需要这一审美心理产生的基本文化历史背景相联系的。[19] 再者, “祭”古字形( 甲骨文  金文)为以手持肉状,肉上还带有血滴,本义为用带血的生肉供奉祖先神灵。“祀”字从示巳声,声符兼表义。甲( )金( )文中, “巳”形与“子”形相同,像孺子在襁褓中。古代祭祀,用小孩(往往是受祭者的孙辈)作为受祭者的神像,充当神像的小孩称为 “尸”,金文的第二个字形,像双手举子的形状,最典型地反映了这种祭祀的状况。祭祀设尸的目的,是在祭礼中替神享受食品,所以祀的本义,原指尸主代神灵享用所献的饮食。“義”字从 “我”、“羊”,表示用刀杀羊见血来祭祀各种神灵,这也符合祭祀的本义,可见其与古代的祭祀活动密切相关。古代的祭祀活动无论是敬天事地还是尊祖祭,都是人们为人子的一种美德,同时也是向天、地、尊祖祈求福佑的一种美好愿望,正如 《毛诗序》 中毛亨评论 “颂”是祭祀时赞美君王功德的诗乐时所说: “美圣人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也。”[20]所以说 “義”与古代的祭祀活动密切相关。
“義”字的文化阐释

甲骨文 “義” 字以 “羊” 、“我” 会意。甲骨文中,兵器 “我” 的字形较为简单,“羊” 的字形较为明显。从金文《墙盘》的字形开始,到古玺字形,“羊” 、“我” 的字形都较为完整。

義 这样组合在其背后蕴涵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祭 “義”与古代的祭祀活动

“祭” 以手持肉置于神主上,以会意用肉供奉祖先神灵之意。
祀 “義”是人们共同遵守的道德行为准则

“祀”指尸主代神灵享用所献的饮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