憜( )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中 弓18,戰國 ……毋自 (惰)也。 按: 聲。 “ ”即“隓”之或體。
 無量義經,北齊 歷劫挫身不倦憜。
 李燁妻鄭珍墓誌,唐 動無驕惰之色。
 陶禹墓誌,唐 家鮮惰容。 《説文》: “憜, 不敬也。从心,𡐦省。 《春秋傳》曰: ‘執玉憜。’ , 或省𨸏。 , 古文。” 《説文》或體省“𨸏”, 中古石刻文字同。 戰國楚簡或假“隓”作“惰”:
 郭店楚墓竹簡·唐虞之道26,戰國 亖(四)枳(肢) (腃〔倦)) (隓〔惰〕)。耳目 (𥆐)明衰。
憜惰, 金文; 篆; 《説文》所無duò[忄(心,意符)+隋(聲符)→ 憜(懶,懈怠,與勤相對〈懶憜、怠憜、憜性、憜慢〉。)] 魯迅 《准風月談·爲翻譯辯護》:“去年雖然還有以郭沫若先生的盛名幸而出版的《戰爭與和平》,但恐怕仍不足以挽回讀書和出版界的憜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