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登封王城岗遗址陶文1975—1981年考古工作者先后对河南登封王城岗遗址进行了发掘,王城岗遗址属于河南龙山文化中晚期城址。在王城岗文化三期遗存中发现了两种刻划符号,其中刻在泥质黑陶杯(标本WT195H473:3)的残底外部符号,是陶器烧制前刻上的,形状与“共”字相似。 这个遗址中的一个灰坑(H617)还发现了一块铜器残片,经碳十四测定,灰坑年代距今约3555±150年,经达曼树轮校正表校正,距今约3850±165年,这是中原地区考古发现的时代最早的青铜器残片。铜残片的发现表明王城岗遗址年代上已跨进青铜时代。有学者认为,王城岗可能是“禹都阳城”,这是历史上夏初进入青铜时代的考古证据。[1]对于H473灰坑泥质黑陶平底器上刻的这个符号,李先登认为当是“共”字,并且指出“此字显然超过了文字的初创阶段,已是相当成熟的会意字了。从这个角度看,也可以认为,王城岗的先民们是我国文明社会的最早成员。这个文明社会,只能是夏代”[2]。王城岗三期的年代,在历史记载的夏代(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7世纪)涵盖的时段内,这个符号与甲骨文、西周金文“共”字的构形确实十分相近。这似乎“说明夏代确已有了文字……而且夏代文字与尔后的甲骨文、金文是一脉相承的”[3]。裘锡圭对登封王城岗龙山文化晚期遗址与陶文的判断,则采取了较为慎重的态度,认为“由于已发表的资料太少,其性质也难以肯定”[4]。
.jpg)
.jpg)
(见《登封王城岗与阳城》第77页图三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