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省繁求简由于汉字形体来源于客观物象的摹写,形象性是早期形体的突出特点,这个特点也使得汉字形体显得繁难复杂,因此,从古文字阶段开始,汉字就一直追求形体的减省和书写的便捷,省繁求简就成为汉字形体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汉字形体的省减采用了多种方法: 一是截取最有特征的部分,省略其他繁复的部分,从而达到省简的目的。如“车”字,金文是一辆车的完整象形,写作 或 ,形象逼真,表现出车的主要部分。为了书写简便,西周就出现省简形体,只截取最典型的部分车轮作为“车”代表,写作 ,现在简化字“车”,是个草书楷化字,更加简单。“召”商代晚期作 ,又写作 ,“尔”西周金文作 ,到战国文字写作“尔”,都是截取原字的一部分来实现形体省简的。在现代简化字中,如“業、厰、廣、聲、鑿”分别省写作“业、厂、广、声、凿”,也是用这种方法形成的新简化字。 二是省略重复的偏旁来实现形体的简化。如“则”本来作 ,从刀从二鼎,省去重复部分作 ,“鼎”后来又讹混成“贝”,就有了“則”,今天简化作“则”。“渔”的最繁形体作 ,省作 ;“曹”原来作 ,省作 ,省去的都是重复的部分。“枣”本来从二“朿”,“尧”本来上部是三个“土”,“集”是三个“隹”,重复的部分后来都被省减了,“枣”则用两点代替省去的部分。 三是以简单的字形或符号替代繁复的字形。有些字利用可通用的形符或声符,以笔画少的偏旁更换笔画繁的偏旁,如:“耤”本作 ,小篆将人持耒耕作替换成从“耒”,作 ;“蛛”本作 ,小篆改从“虫”,作 ;“城”原来写作 ,后来省作 ,将城郭的象形替换成简单的“土”。现代简化字中的“进、让、远、拥”等一批字,都是用形体简单的声符替代繁复的同音声符。还有一些字因结构方式不同使得字形有繁简差异,最后选用字形简省的替代字形繁复的,如以“泪”替代“涙”、以“岩”替代“巖”、以“体”替代“體”等。利用简单的符号来替代繁复的偏旁,也造成一部分简化字,如用“又”这个符号来代替不同的偏旁,形成了下面这些字:“赵(趙)、艰(艱)、邓(鄧)、欢(歡)、劝(勸)、权(權)、鸡(鷄)、对(對)、仅(僅)、戏(戲)”,等等。 四是利用同字内部或异字之间的笔画或偏旁的相同或相近处,相互依借,以求得书写的简便。这种方法是古文字省简的一种特殊手段。如“疒”本来作 、 ,后来表示床体和人身部分互借作 、 ;“無”作 ,上部又借用笔画作 。除了借笔画或偏旁而达到省减的目的外,古文字中的“合书”也是一种省减方式,这种方式是通过两字互借偏旁或笔画,再加上重文符号标示,以求得书写的简便。如“公子”作 、“大夫”作 、“邯郸”作 、“寡人”作 ,等等。 五是利用草书楷化来达到书写的省简。草书在书写过程中因笔画连写,把一些结构复杂的字轮廓化,将这种草写字形按书写轮廓变成楷书形体以替代繁体,就是草书楷化。如“为”与“為”、“书”与“書”、“头”与“頭”、“办”与“辦”、“尽”与“盡”、“马”与“馬”等等,前一个简化形体都是后一个字的草书楷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