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汉字
释义

()


保卣,殷周金文集成5415,西周早期
王令保及殷東或(國)五𥎦(侯)。
按:从口从戈,會意。口象城垣之形,四周增筆,表示城界。

明公簋,殷周金文集成4029,西周早期
(遣)三族伐東或(國)。

班簋,殷周金文集成4341,西周中期
伐東或(國)㾓戎。

毛公鼎,殷周金文集成2841,西周晚期
唯是喪我或(國)。

秦公鎛,殷周金文集成268,春秋早期
商(賞)宅受或(國)。

包山楚簡·文書135,戰國
侌(陰)之正或(又)(執)(僕)之父

郭店楚墓竹簡·太一生水6,戰國
是古(故)大(太)一(藏)於水,行於時, (周)而或(又)……

郭店楚墓竹簡·尊德義30,戰國
古(故)爲正(政)者,或侖(論)之,或羕之。
按: 口左側增一筆,成包圍狀。

郭店楚墓竹簡·語叢一43,戰國
樂, 或生或(教)者也。

郭店楚墓竹簡·語叢三43,戰國
(由)其可。
按: 口左側增筆。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孔子詩論20,戰國
其言又(有)所載而句(後)内(納),或前之而句(後)交。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䊷衣2,戰國

★常◎常


huò表意,甲骨文、金文、小篆从戈(或弋)、囗、一,戈(或弋)指武器,囗指城邑,一指疆界,表示需要用武装保卫的城邑和国土,隶定为“或”。本义为邦国或疆域,后作“國(国)”或“域”,假借为代词(相当于“某人”“有的人”)、副词(相当于“或许”“也许”)、连词(相当于“或者”)等。
【辨析】
以“或”作音符构成的形声字读音不同。huò:惑∣ɡuó:馘∣yù:域、蜮、阈。

或·域huò·yù

会意字,甲骨文右边为“口”,表示人口(或城邑);左边为“戈”,代表武器。《说文》:“或,邦也。”“有枪便是草头王。”先民的国家概念最初还没有领土。金文在“口”字四周加了四根杠杠,可能代表疆域。小篆正式出现了“國”。“國”取代了“或”,“或”便被借作选择性关联词。作意符生成了域、國(国),作声符生成的字有:
huò
惑(迷惑)
guó
國(简化为“国”)
帼(巾帼英雄)
掴(打耳光,另读guāi)
馘(《说文》:“馘,军战断耳也。”)

域(邦国也,引申有“范围”的意思)
阈(阈值)
蜮(鬼蜮)
相关链接
“国”,客家方言读为guāi。祖国,客家话读为“zǐ guāi”。

(yù)

古“域”字。从口,从戈,以守一。

84.趣談“或”字

或,甲骨文或()“〇”周圍的橫豎四筆,原來是邊防戰士脚步的簡化,“○”則表示國家的疆土範圍,右側的戈爲古代的武器(干戈),這個“或”字生動地描繪出“邊防戰士荷戈巡視祖國邊疆”的畫面。或,無疑是“國”的本字。因聲借爲難以象形表達的不肯定字“這個或那個”的或。


甲骨文;金文;huò

[像士兵荷戈在國土周邊巡視。(《説文》:“或,邦也。從囗,從戈,以守一。一,地也。域,或又從士。”或,國本字,像人持“弋〈武器〉”在一定區域轉圈子(邊防),後來“弋”訛變爲“戈”,成爲“域”本字(國家的最基本要素就是擁有一定的疆土領域)。後借爲不肯定語,也許〈或許〉,又一個〈或者〉,通“惑”。)]
《詩經·小雅·賓之初筵》:“凡此飲酒,或醉或否。”(在此喝酒的老少爺,有的清醒有的醉如泥。)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二十八回):“倘或明兒寶姑娘來,什麼貝姑娘來,也得罪了,事情豈不大了。”

*gwək

[甲骨]
[金文]
[小篆] 《說文》: , 邦也。 从口、戈, 以守其一。 一,地也。 ,或,或从土。(十二篇下)
挖有坑陷並有武力防備的地域?

huò

(8画)

*huò

8画 戈部 
(1) 代词。泛指人或物,相当于“有人”“有的人”: ~曰(有人说)|~重于泰山,~轻于鸿毛。
(2) 副词。也许: ~许|这栋楼年底~可竣工。
(3) 连词。表示选择或列举: ~多~少|~快~慢。
(4) 〈书〉 助词。多用在否定句中加强否定语气: 不可~缺。

随便看

 

汉语字词典包含450851条汉语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字词的释义详细解析,是汉语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23-2024 swrt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15:0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