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异体字两个或两个以上形体不同而读音和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替代的字,叫做异体字。通行的规范字称为 “正体”、之外的称为 “异体”、“或体”、“重文”。 比如: 《庄子·天运》 : “夫迹,履之所出,而迹岂履哉? ”; 《史记·周本记》 :“姜源出野,见巨人跡,心忻然悦。”这两个句子中的 “迹—跡”,只是形体的不同,但所代表的音和义则完全相同。又如 《劝学》中 “蚓无爪牙之利”的 “蚓”,在别的版本中又写成“螾”。“蚓—螾”就是异体字。再如: “以彊为弱,在俛仰之间耳。” ( 《晁错传》) “执其干戚,习其俯仰。” ( 《礼记·乐记》) “永媿乎道德。” (《庄子·骈拇》) “汝将何以视天地,尚不愧奴隶耶?” (《段太尉轶事状》) 以上句中的俛与俯、媿与愧,虽然字的构形不同,但音义及记词职能完全一样,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互换。像这样的字就是异体字。 有的同音字虽然在某一义项上同,在一定的场合也可以互用,但记词职能并不完全一样,这种字不能视为异体字。 比如遊与游,只在游玩义上相通,可以互用,仅在这个意义上把它们视为异体字是可以的,但游水义古代只用游而不用遊,游字的意义范围大于遊,所以不是异体字; 赞与讚,只在讚美、赞歌义上相通,可以互用,但赞进、赞助义古代只用赞而不用讚。这说明它们的记词职能虽有相同的方面,又有不同的方面,并不完全重合。所以像这样的字不能看作是异体,以免造成阅读的误解。 再如: “沽”和 “酤”都念gū,都有 “买”的意思,但 “沽”字,既可用于买酒、买玉,也可用于买其他物品,而 “酤”则只能用于买酒,买别的东西就不能用它,所以除了在 “买酒”这个意义上是异体字外,其他时候是不同的两个字。再如 “预”和 “豫”都有“预先”之义,但 “豫”还有 “悦乐”、“安适”之类的意义,这是 “预”字所不能代替的,所以它们也不是异体字。其他如 “修—脩”,“寔—實 (实) ”等也属此类现象。 为什么会产生异体字呢? 由于汉字不是一时一地一人所造,加上汉字的构形方法较多,记录同一个词的书面符号就可能是几种不同的形体。甲骨文中,有的字多至几十种写法; 金文也有不少异体字。战国时代更是 “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 《说文·叙》 ) 。而社会对这种同字异表的现象又不加整理和规范,人们得以各用其体,于是代代相因,便积存下来许多的异体字。建国以后,为了使社会用字规范化,为了精简常用汉字的字数,减轻人们识字的负担,中央人民政府在1955年发布了 《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 ,淘汰了重复多余的异体字1055个。[2]这些被废除了的异体字虽然在现在的一般出版物中已停止使用,但在古书中却依然存在。因此,要读古书仍须认识异体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