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面古時,扇為遮面具,故稱“便面”。有團扇、摺扇之别,前者不開閉,日本名為“團扇”,亦稱“紈扇”。後者能開閉,又曰 “摺叠扇”、“撒扇”、“聚頭扇”,日本名為 “扇子”。 團扇始于三代,初有羽扇、蒲葵扇,而後有紈扇、紗扇、綾扇問世,其上每有書、畫。漢代出現繪扇、七華扇。曹魏有九華扇。晉王右軍嘗書六竹扇。後趙石季龍造雲母五明扇,以漆書列仙、奇烏、异獸。劉宋有顧景秀所繪蟬雀扇。蕭齊有七寳畫扇。蕭梁有柳蟬山扇。趙宋時畫扇盛行,扇畫與小小幀畫之流行,誠宋代繪畫一大特徵,後世集古册中,多宋代扇畫揭本與小幀。 或謂摺扇初行于日本,明·永樂(1403—1424)間經朝鮮傳入中國。實則斯時已大量盛行,摺扇傳入中國當為很早以前之事。北宋蘇東坡甚愛之,云: “高麗白松扇,展之廣尺余,合之祇兩指。倭人所製,泥金面鳥竹骨即此”云云。明世祖喜其展合甚便,命工匠仿製,代以團扇廣行天下,與舊時紈扇同為文人雅士所賞玩。宋、元小品多團扇拓本,明以後則殆無存。名家筆迹與書畫,常留于撒扇上。據 《晉書》,王羲之嘗為老姥六角扇書五字,老姥初不以為然,後得百錢價,甚喜。晉陸機有《扇賦》,民國鄧實編有《風雨樓扇粹》,清王廷鼎有 《杖扇新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