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西伯戡黎》:「乃罪多参在上,乃能责命於天。」
孔传:「言汝罪恶众多,参列於上天。」
《论语・卫灵公》:「立则见其参於前也,在舆则见其倚於衡也,夫然後行。」
晋 皇甫谧《高士传・贽恂》:「恂行侔颜闵,学拟仲舒,文参长卿,才同贾谊。」
《续资治通鉴・元世祖至元三十年》:「天地有所不能者,人则爲之,此人所以与天地参也。」
2 参与;参加。
《後汉书・班彪传》:「所上奏章,谁与参之?」
唐 杜甫《到村》诗:「老去参戎幕,归来散马蹄。」
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四:「予参成都议幙,摄事汉嘉。」
3 旧时下级按一定的礼节晋见上级。
唐 贾岛《上杜驸马》诗:「鸳鸯殿里参皇后,龙凤堂前贺至尊。」
清 李渔《慎鸾交・拒托》:「二位免参,只是行常礼吧。」参见「参³拜」。
4 犹问候。
《南史・齐巴陵王子伦传》:「西阳王 子明欲送书参侍读鲍僎病,典签吴修之不许。」
《资治通鉴・陈宣帝太建二年》:「士开威权日盛……尝有一人士参士开疾,值医云:『王伤寒极重,应服黄龙汤。』士开有难色。人士曰:『此物甚易服,王不须疑,请爲王先尝之。』一举而尽。」
5 检验;考索验证。
《荀子・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汉 董仲舒《春秋繁露・立元神》:「察其好恶以参忠佞,考其往行验之於今。」
宋 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八:「前辈尝以《邵氏闻见录》与《石林避暑燕居录》等,以岁月参之,皆不合。」
清 陈鱣《对策》卷四:「正史之外,有杂史、通史、霸史、伪史诸类,所以资洽闻、参直笔也。」
6 领悟;琢磨。
元 关汉卿《谢天香》第四摺:「相公意,难参透。」
《水浒传》第九十回:「此乃禅机隐语,汝宜自参,不可明说。」
《警世通言・王安石三难苏学士》:「读不尽者,天下之书,参不尽者,天下之理。」
鲁迅《华盖集续编・记「发薪」》:「身历其境的小事,尚且参不透,说不清,更何况那些高尚伟大,不甚了然的事业?」
7 弹劾。
三国 魏 曹操《与和洽辩毛玠谤毁令》:「和侍中比求实之,所以不听,欲重参之耳。」
《红楼梦》第二回:「虽才干优长,未免贪酷,且恃才侮上,那同寅皆侧目而视,不到一年,便被上司参了一本。」
鲁迅《朝花夕拾・琐记》:「那文章现在是一句也不记得了,总之是参康有爲变法的。」
8 选拔;委派。
唐 韩愈《唐故相权公墓碑》:「时天子以爲宰相宜参用道德人,因拜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金满﹞少时读书不就,将银援例纳了个令史,就参在本县户房爲吏。」
《儒林外史》第二回:「这人姓夏,乃薛家集上旧年新参的总甲。」
9 高。参见「参³寥」。
10 间杂;杂乱。
唐 柳宗元《同刘二十八院长寄张使君》诗:「分行参瑞兽,传点乱宫鸦。」
孙汝听注:「参,间也。」
唐 刘希夷《蜀城怀古》诗:「鬼神清汉庙,鸟雀参秦仓。」
金 王若虚《诸史辨惑》:「左氏文章所谓毫发无遗恨者,惟参举人名字颇爲不惬。如:邲之战,既称士会,复曰随武子,又曰随季,又曰士季。」
阿英《敌後日记摘抄》:「烟过劣者不能入口,乃购金字塔,与快马牌参食。」
11 古时重量单位。
《礼记・檀弓上》「请班诸兄弟之贫者」
唐 孔颖达疏:「凡十黍爲一参,一参爲一铢,二十四铢爲一两,故钱边作五铢字也。」
宋 沈括《梦溪笔谈・辩证二》:「《唐书》『开元钱重二铢四参』。今蜀郡亦以十参爲一铢。」
12 通「骖」。陪乘或陪乘的人。
《商君书・境内》:「爵五大夫有税邑六百家者,受客;大将、御、参皆赐爵三级。」参见「参³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