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字通假的条件用字通假的基本原则是同音替代,即通假字和本字必须读音相同,至少也相近。而这个音是指古代的音,声和韵都一样 (声调可以不考虑) ,如 “蚤”借为 “早”,“畔”借为 “叛”。同音或近音是通假借的基础。 读音相近,是指通假字与本字,或者声同韵近,或者韵同声近。声同韵近的例子如: “有敦苦瓜,烝在栗薪。” 《诗经·幽风·东山》 “栗”借为 “裂”。郑玄笺: “栗,析也。”孔颖达疏: “借栗为裂。” 敦: 圆状; 苦瓜: 枯瓜,干瘪的栗葫芦之类; 烝: zhēng众多,如 “烝民”,此处为挌置; 栗: 此为裂。此句译为: 那个葫芦团又干,挌在砍开的柴堆 (没人管)。 韵同声近的例子如: “虽危,起居竟信其志。” 《礼记·儒行》 “信”借为 “伸”。郑注: “信,读如屈伸之 ‘伸’ ,假借字也。” 由于语言的变化,许多假借字与本字的读音,今天已经不完全相同了,比如古书中多借 “趣”为 “促”,《汉书·陈胜传》 : “趣赵兵亟入关。”颜师古注: “ ‘趣’ 读曰 ‘促’ 。”但今天已不是双声关系了,所以,对于古书中通假字与本字的语音关系,我们不能简单地根据今天汉字的读音来衡量,否则就会出错。比如: 《论语 ·阳货》 :“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有的注本训 “时”为 “伺”,“伺”乃窥伺、探听之义,用在孔子身上,似乎欠妥。况且 “时”、“伺”音近而通假,是中古以后的语音; 古语音中,“伺”、“时”同部不同声,无通假之可能。那么此处 “时”应如何解呢?从声音上看,“时”与 “待”古时同音: “时”是禅纽三等,之韵,“待”是定纽,海韵 (即之部的上声) 。按照古声母章系归端之例,禅三可以归入定纽,因此 “时”、“待”二字同为全浊声母,古韵又同属之部,这两个字在古代的读音完全相同,当可通假。《周易·归妹·九四》 : “迟归有时”句,在 《谷梁传·隐公七年》注引作 “迟归有待”,便是明证,所以,“孔子时其亡也”,应解为 “待”其亡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