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 甲骨文合集1047,殷 丁卯卜。 按: 象釘頭之形。借用作天干“丁”字。
 甲骨文合集35818,殷 甲子卜,貞武乙丁其牢。
 丁鼎,殷周金文集成1288,殷 丁天。
 丁丰卣,殷周金文集成4825,殷 丁丰。
 者 鐘, 殷周金文集成201, 春秋 隹(唯)正月初吉丁亥。 按: 象釘子側視。
 陳侯作孟姜 簠, 殷周金文集成4607,春秋 隹(唯)正月初吉丁亥。
 叔尃父盨,殷周金文集成4458,西周晚期 六月初吉丁亥。
 古璽彙編2241,戰國 陷丁。
 古璽彙編418,戰國 王丁。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一·程寤2,戰國 宗丁。
 睡虎地秦墓竹簡·秦律十八種61,戰國至秦 隸臣欲以人丁粼者二人贖,許之。
 睡虎地秦墓竹簡·日書乙種66,戰國至秦 其忌,甲戌、乙巳、癸酉、丁未、癸丑、□□□□□寅、己卯,可以伐木。
 張家山漢簡·曆譜13,西漢 四月丁亥。
 張家山漢簡·奏讞書176,西漢 丁盜粟一斗。
 居延新簡EPT2.3,西漢 五月癸酉朔丁酉。
 漢印文字徵 丁若延印。 按: 加飾筆,字形繁化。
 漢印文字徵 丁昭私印。
 漢印文字徵 丁蒼之印。
 漢印文字徵 丁若咸印。
 漢印文字徵 丁氏長幸唯印。
 漢印文字徵 丁平信印。
 泰山都尉孔宙碑陰,東漢 丁瑶。
 張玄墓誌,北魏 普泰元年歲次辛亥十月丁酉朔一日丁酉葬於蒲阪城東原之上。 《説文》: “丁,夏時萬物皆丁實。象形。丁承丙,象人心。凡丁之屬皆从丁。” “丁”字古文造字意圖眾説並存: 或以爲象釘頭,或象釘子側面,爲“釘”字之初文; 或説象城邑之形,爲“城”之初文,“丁、成、城”爲一字之孳乳; 或説乃窗孔之形,頂之本義。西周金文多填實,形體或四方,或圓形,或三角。戰國文字有向下拉伸之筆,故演變爲“丁”。 “丁”字多借作天干“丁”字,亦用爲先公、先王之名號。亦有姓氏爲“丁” 。
丁★常◎常
象形,甲骨文、金文象钉帽形,或方或圆,小篆象竹钉形,隶定为“丁”。本义读dīnɡ,钉子,是“钉”的本字。(一说甲骨文、金文象城邑形,是“城”的本字。)假借为天干的第四位,又假借为成年男子,由此引申为人口、对从事某职业的人的称呼等。又读zhēnɡ,用于“丁丁”,拟声词,伐木、弹琴等的声音。 【辨析】 以“丁”作音符构成的形声字读音不同。dīnɡ:叮、钉、盯、玎、仃、疔、酊∣dǐnɡ:顶∣dìnɡ:订、钉∣dēnɡ:灯∣tīnɡ:厅、汀∣tǐnɡ:町。 丁dīng甲骨文是古代的钉子的俯视图,金文为侧视图,有集中于某一点的意思。后借作他用,另造一个“钉”字,作声符生成的字有: ding 阴平:叮(蚊叮虫咬) 盯(盯梢) 酊(酊剂,医药上用酒精和药物配制而成的液剂) 钉(钉锤) 町(地名用字) 玎(象声词) 靪(补鞋底) 疔(疔疮) 饤(饾饤,将食品堆叠在盘中) 上声:顶(屋顶) 酊(酩酊大醉) 去声:订(预订) 钉(钉扣子) ting 阴平:厅(厅堂) 汀(长汀,地名) 阳平:亭(亭子) 停(停留) 婷(“当年不嫁惜娉婷,傅粉施朱学后生。”——陈师道《放歌行二首》) 上声:町(田界) dǎ 打(打击) 相关链接 1.“打”(dǎ),《唐韵》作“都挺切”,直音“顶”,因其义与“挞”(tà)通,俗用“打”代“挞”,借“挞”之音读“都那切”。 2.灯,古已有之,火也。《集韵》读如“丁”(当经切)。现依闽方言为“燈”的简化字。福建、台湾一带,农历正月十五为添丁节。据明·谢肇淛《五杂俎》说:“闽方言以灯为丁,每添设一灯……则俗谓之添丁。” 31.趣談“丁”字丁,把菜切碎就成菜丁,把肉切碎就成肉丁。這丁就成了“一點點”“小不點”的意思。後來因爲被借爲天干的第四位(甲乙丙丁)就另造“釘”加以區别。
丁dīng(2画)
 *丁dīng2画 一部 (1) 天干的第四位,常用作顺序或等级的第四: 农历~卯年|成绩为~等。 (2) 旧指成年男子: ~壮|成~|抓壮~。 (3) 从事某种职业的人: 园~。 (4) 泛指人口: ~册|添~|人~兴旺。 (5) 小块状的东西(多指加工成的): 补~|肉~|炒三~。 (6) 〈方〉形容极小: ~点儿|一~~。 (7) 〈书〉遭遇: ~艰|~忧(都指遭遇到父母的丧事)。 (8) 构成拟声词: ~当|~冬|~零|~零当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