攴() 甲骨文合集22536,殷 丙辰攴禾。
甲骨文合集18764,殷 ……攴眔……
叔多父盤, 金文總集6786, 西周 叔多父乍(作)朕皇考季氏寶攴(盤)。
齊鮑氏鐘,殷周金文集成142,春秋晚期 卑鳴攴好。
中國歷代貨幣大系·先秦貨幣530,戰國 攴。
雲門寺法懃塔銘,北齊 理御七攴,棲禪照智。 《説文》: “攴,小擊也。从又卜聲。” 甲骨文“攴”字下部是手,上部應是棍棒,象手持棍棒之形,爲會意字。許慎没有看到“攴”字早期形體,因此有“从又卜聲”之語。 由“攴”作偏旁的字,多與“擊打”義有關。
攴(pū)同“扑”。擊也。从又,卜聲。古文作,楷作“攵”。 攴(pū)“,小击也。从又,卜声。凡攴之属皆从攴。”(普木切) 甲骨文作,象手持鞭子或木棍之形。姚孝遂云:“《合集》22536辞云:‘丙辰卜禾。’《说文》训‘攴’为‘小击’。‘攴禾’,当指谷物之脱粒言之。今日农村脱粒犹有以‘攴’击之者。”[1]《说文》中“攴”与“击”互训,义为“击打”。从“攴”旁的字意义往往跟打击、敲打等有关。后来楷书的“攴”多变作“攵”,一般称为“反文”。 攴部有七十六个属字。如:“更,改也。从攴,丙声。”“救,止也。从攴,求声。”张舜徽云:“从攴之字,金文多从又,知从攴从又,古可互通。本部所录七十余文,其无击义者,可推此意以求之。”[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