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 ) 周 匜, 殷周金文集成10218, 西周晚期
周 乍(作)救姜 (寶)也(匜)。
 秦王鐘,殷周金文集成37,春秋晚期 救秦戎。
 競之定豆甲,文物2008年01期,春秋晚期 王命競之定救秦戎。
 中山王 方壺,殷周金文集成9735,戰國晚期 曾亡鼠(一)夫之 (救)。 按: 从戈,不从攴。
 包山楚簡· 卜筮祭禱記録226,戰國
(救)郙(巴)之歲。
 包山楚簡· 卜筮祭禱記録249,戰國 救郙(巴)之歲。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三德4,戰國 毋訽(詬)政卿於神 (祇), 毋亯(享) (逸)焉(安)救(求)利。
 詛楚文,戰國 將之以自救也。
 秦印文字彙編 救邑。
 秦印文字彙編 救圉。
 張家山漢簡·蓋廬54,西漢 此十者,救亂之道也。
 張家山漢簡·奏讞書222,西漢 其時吏悉令黔首之田救螽,邑中少人。
 漢印文字徵 救宜私印。
 漢印文字徵 公救沈印。
 漢印文字徵 救稱友。
 吐谷渾璣墓誌,北魏 何圖霜災,禍殲良器,神化影殞,醫治無救。
 元濬妻于仙姬墓誌,北魏 齡登九十,耋疹未蠲,醫不救命。
 元恭墓誌,北魏 事上盡匡救之理,綏下極仁惠之方。
 董美人墓誌,隋 農皇上藥,竟無救於秦醫; 老君靈醮,徒有望於山士。
 盧文機墓誌,隋 血氣動矣,和緩不救。
 石臺孝經,唐 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也。
 張安墓誌,唐 復領軍馬救援諸軍事。
 薛文昭墓誌,唐 洎歸遘疾,救藥罔瘉。 《説文》: “救,止也。从攴求聲。” 救, 戰國中山文字和包山楚簡或从戈作“ ”。 許慎釋其義“止也”,《廣雅·釋詁二》 “助也”。止義,一般是制止不利之事,如《後漢書·禮儀志》: “日有變,割羊以祠社,用救日變。”“救日變”是防止日食的發生。“救”後賓語如果著重於受災或待援的對象,一般有“助”義,《詩經·邶風·谷風》 “凡民有喪,匍匐救之”,又《孟子·滕文公下》 “救民於水火之中”。
救★常◎常
jiù形声,从攴,求声,隶定为“救”,攴改为攵。本义为使灾难或危险的情况终止或不发生,引申为帮助,使脱离危险或免遭灾难。 救 金文; 篆jiù[求(聲符)+攵(手持竿,意符)→救(《説文》:“救,止也。從攴,求聲。”救,以手援助,使其脱險(救命),援助者(救命恩人,救死扶傷)。)] 救捄jiù(11画)
  【提示】求,位于字左时,末笔捺改点。攵,4画,不要错写成3画的⼡。 *救〔捄〕jiù11画 攴部 (1) 制止: ~火。 (2) 纠正: ~正|补~|补偏~弊。 (3) 援助使脱离或避免灾难、危险: 抢~|挽~|~苦~难|~了三条人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