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 ) 甲骨文合集6665,殷 癸未卜, 貞旬亡 。三日乙酉㞢來自東, 乎申告旁 。
 甲骨文合集6666,殷 庚午卜, 𡧊, 貞旁方其 乍 。
 甲骨文合集37791,殷 丁亥卜,[在]旁,貞[王]其田[衣]逐[亡災]。
 甲骨文合集5776,殷 戊辰卜,内,貞戎旁射。 按: 此爲倒書。
 旁父乙鼎,殷周金文集成2009,殷或西周早期 旁 父乙。
 高卣,殷周金文集成5431,西周早期 隹(唯)十又二月, 王初 (館)旁,唯還在周。
 周免旁父丁尊,殷周金文集成5922,西周中期 周免旁乍(作)父丁宗寶彝。
 㚤 母簋, 殷周金文集成3845,西周晚期
(㚤) 母乍(作)南旁寶𣪕(簋)。子子孫孫𠀠(其)永寶用。
 梁十九年亡智鼎,殷周金文集成2746,戰國 穆穆魯辟。 省朔旁(方)。
 長沙子彈庫戰國楚帛書·乙篇,戰國 天旁(方) (動)。
 睡虎地秦墓竹簡·秦律十八種120,戰國至秦 縣嗇夫材興有田其旁者。
 永城梁孝王李后墓塞石,西漢 西宫東北旁第一三。
 漢印文字徵 旁臨。
 熹平石經《易》殘石(正面),東漢 ……揮旁通情也。
 隴東王感孝頌,北齊 穹隆感異,旁薄貽珍。
 西門豹祠堂碑陽,北齊 星精旁散。
 元熙墓誌,北魏 詞義慷慨,酸動旁人。
 吴延陵季子廟碑,唐 祈報旁奠,贄幣冝列於軒廂。 《説文》: “旁, 溥也。 从二, 闕; 方聲。 , 古文旁。 , 亦古文旁。 ,籀文。” “旁”字小篆作“ ”, 對其構形意圖, 《説文》不能作完整闡釋, 雖然認定“旁”从二(上)得義,从方得聲,但對其中間構形成分則只能以一“闕”字表達無解之意。《説文》之所以缺釋,主要因小篆“旁”字已訛,故 “旁”之造字意圖,當求解於早期古文字字形。 甲金文“旁”字上部“井”形構件,楊樹達以爲象東西南北之形,故“旁”從其得義當爲四方之“方”本字,“井”形構件或又變爲“冂”形,所表之義不變。戰國以降,或因飾筆附著而漸訛。 “旁”字甲骨文多作地名,殷商西周金文多作人名,至於戰國,則其本義多見,梁十九年亡智鼎之“朔旁”,即“朔方”,《長沙子彈庫戰國楚帛書·乙篇》之“天旁 ”即“天方動”。 而後世 “旁邊”之義, 則四方之 “方”引申。
旁★常◎常
pánɡ形声,甲骨文、金文从凡,方声,小篆字形稍变,隶定为“旁”。本义为广而多,引申为旁侧、偏斜、非主要的、非正式的等。 【辨析】 以“旁”作音符构成的形声字一般韵母为ɑnɡ,但声调和声母不同。pánɡ:螃、鳑∣pǎnɡ:耪∣bǎnɡ:榜、膀∣bànɡ:傍、谤、磅、镑、蒡。 旁páng (甲) 形声字,“方”为声,其形符,甲骨文上为“凡”,“凡形方声”(孙海波说)。甲骨文“凡”像盘子(郭沫若说),似亦可表声。不过,唐宋以前的古汉语无唇齿音“f”,方,本来也读为pāng。作声符生成的字有: pang 阴平:滂(滂沱) 膀(膀肿) 阳平:膀(膀胱) 螃(螃蟹) 磅(磅礴) 鳑(鱼名) 上声:耪(耪地) 嗙(胡吹乱嗙) 髈(同“膀”) bang 上声:榜(光荣榜) 膀(翅膀) 去声:傍(傍晚) 谤(毁谤) 磅(磅秤) 镑(英镑) 艕(船互相挨靠) 塝(田边土坡,多用于地名,如张家塝,在湖北)蒡(牛蒡,二年生草本植物) 相关链接 孙海波(1909—1972),河南省潢川市人,古文字学家,有《甲骨文编》传世。
旁páng(10画)
  【提示】方,末笔是撇,不是横折钩。 *旁páng10画 方部 (1) 广泛:~征博引。 (2) 左右两侧距离不远的地方:~边|~听|身~|~若无人。 (3) 另外;其他;别的:~人|~证|大权~落。 (4) (~儿)汉字的偏旁(在汉字形体中常常出现的某些组成部分):竖心~儿|足字~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