丄(shàng)“ ,高也。此古文上,指事也。凡丄之属皆从丄。 ,篆文丄。”(时掌切) 段玉裁注改“丄”为“二”,改“ ”为“丄”。徐灏《注笺》:“上下无形可象,故于一画作识,加于上为上,缀于下为下,是谓指事。”段氏的改动暗合了甲骨文,十分精到。 甲骨文中较早有用上仰或下伏之弧形表示一个界限,然后用一短横在上或下表示上与下的字形。后来契刻不便就改作横画。“上”是抽象的方位词,在用文字记录时就采用了指事的方式。卜辞或用其本义,如:“王立于上?”(《合》27815)[1]“上”的本义指方向在上,与“下”相对。因为有时候“上”和“二”容易混淆,春秋金文就有了类似今天写法的“上”。战国金文还有从“尚”的形声字,作 。鄂君启舟节还作从辵、从上,作 。动词,义为“向前进”。“上”本指方位,与“下”相对,引申有天义。如虢叔钟:“皇考严才(在)上。”也可指君王,如班簋:“公告氒(厥)事于上。”[2]至秦,“上”竖笔上部弯曲作 (峄山碑),其形为小篆承袭。甲骨文中的数目字“二”是两个长度相等的横画,“上”是上一短横,下一长横。古币中有“丄”的写法,为《说文》古文所取。 丄部有“帝、旁、下”三个字。“帝”和“旁”之初文也不从“上”得义。“下”是因其构形和意义均与“上”相反,所以列入此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