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明清时期的字书《字鉴》《字汇》《正字通》和《康熙字典》是元明清时期出现的几部影响颇大的字书,这些字书既延续了《说文》以来字书编纂的优良传统,在规范文字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又根据汉字发展和运用的实际,在字书编纂体例上有所创新。 元代李文仲撰《字鉴》五卷。文仲,自署吴郡学生,其事迹无考。文仲因伯父李世英编《类韵》,于文字点画尚有未及校正者,于是编成此书,“辨正点画,刊除俗谬”。全书按平、上、去、入206部编列诸字,平声57部分为上、下两卷,上、去、入各一卷,共五卷。每字先出反切注音,再引《说文》分析文字构造,指明俗讹形体。在辨正俗讹时,《字鉴》“递互研考”,辨别一字,则辗转涉及到一系列相关的字,举一而反三。《字鉴》对《说文》以外的诸家字书,不仅能择善征引,还能纠正其偏失。《四库全书总目》评价该书“深得变通之宜,亦非泥古骇俗者所可比也”[1]。《字鉴》辨正文字重本源,分析形体能兼及流变,是一部有着较高文字学水平和实用价值的字书。 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梅膺祚编纂完成《字汇》十四卷。梅膺祚,字诞生,宣城人。《字汇》体例缜密,编纂精善,改进部首,创造了笔画检字法,对字书的编辑和汉字的规范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是明清时期一部影响很大的字书。 《字汇》依据楷书字形结构的特点,将沿袭已久的《说文》540部做了删除、归并和调整,设立214部以统率所收之字,改革后的分部更加符合楷书实际。《说文》系统字书一般都遵循“分别部居,据形系联”的原则编排所收各字。韵书产生后,出现了依据四声和韵次编排的字书。《字汇》在继承“分别部居”编纂传统的同时,摒弃了“据形系联”的编排方法,创造了按照笔画编排和检字的方法。从一画至十七画,按照楷书笔画多少排列214部,再按子、丑、寅、卯等十二支分为十二集,统属全书所收33179字。每卷前列有图表,标明某画之字在某篇,查检起来,如按图索骥,异常方便。梅氏创造的以笔画为核心的编排和索检方法,详密周到,简便易学好用,是字书编纂的一大创造发明,至今仍为字书编排和检字的最基本方法。 《字汇》收字的原则是“通俗用”。《凡例》说:“字宗《正韵》,已得其概,而增以《说文》,参以《韵会》,皆本经史通俗用者,若《篇海》所辑怪僻之字,悉芟不录。”这体现了作者对常用汉字的正确看法。卷首所列“从古”“遵时”“古今通用”三项,可以说是为“通俗用”的收字原则作具体的阐释。所谓“从古”,指俗字不合“六书”之理的,应从古而不应从俗,共列出164组字;所谓“遵时”,就是为求便用,遵循通行字而不必拘泥其古体,共列出113字;所谓“古今通用”,指这些古今通用的字,使用者好古趋时,可以各随其便,共列出135对。作者所立“从古”“遵时”“古今通用”的原则,为社会用字确定了规范,对正俗匡谬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对社会用字有着辩证的认识,不泥于古,也不流于俗,“从古”以求其真,“遵时”以趋便捷,“通用”之字各取所好。《字汇》的注释,先出反切注音,再进行释义,最后依据《说文》分析构形之旨。《字汇》注音采用了反切、直音、四声互证、音近某等四种方式,较以前任何一部字书都更详明。《字汇》释义,分陈义项,举列书证,并引用《说文》《尔雅》等书的解释作为辅证,释义比较细密。《字汇》的附录也很有实用价值,如“运笔”论笔画顺序起止,“辨似”辨析形近易误字,“醒误”对坊间书本的俗误字予以辨正,这些附录材料有助于汉字的规范。 《字汇》在字书编纂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笔画检字的创立和对《说文》部首的改革,使传统字书的编纂更加符合汉字发展的实际,更加关注社会的用字和规范。因此,《字汇》问世后,“老师宿儒,蒙童小子,莫不群而习之”,“人人奉为拱璧”。[2]当然,作为一部大型字书,《字汇》存在一些不足和缺点也在所难免,清代吴任巨著《字汇补》,对《字汇》的不足多有补正。 《正字通》十二卷,明张自烈编纂,或题清廖文英编纂。《正字通》以《字汇》为蓝本,该书的分部、笔画索检、编排次第,都与《字汇》相同。《正字通》甚至可以说是《字汇》的修订本。《正字通》对《字汇》的主要修订有:(1) 《字汇》原将古、籀、篆、隶和讹俗异体分部分画编排;《正字通》则集中列于本部字之后,检索到本字,也就同时查到该字古今讹俗诸体。(2) 《字汇》注引经史子集为书证,剪裁上下文,略去原注;《正字通》则根据本文,使引文首尾相续,更为完整,并随引文加注释,以便利学者。(3) 《正字通》收字稍益出《字汇》,采辑了佛教诸经和医方杂技诸家用字,据每部所记附增字数,12集增大字357个,注附增小字近120个。(4) 调整注音。一是删除多余的反切;二是调整不合理的叶音。(5) 修订讹误。《正字通》对《字汇》之误多有纠正,凡《字汇》误者,则注明旧本旧注误,凡是《字汇》沿袭各种字书韵书错讹的,则注明某书某说误。《正字通》与《字汇》一样曾广为流行,是《康熙字典》的编纂蓝本,在规范文字和传播文字知识方面有一定贡献。 《康熙字典》又称《字典》,由张玉书、陈廷敬等30人奉敕撰修,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由集体合作编纂而成的字书。《康熙字典》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开修,到康熙五十五年(1716)编成。 《康熙字典》作为传统字书的集大成者,在体例上更加完善。全书分部次第,一仍《字汇》《正字通》体例,列214部,以十二支纪十二集,每集分三卷,统属47035字(不含古文1995字)。先出“总目”“检字”“辨似”“等韵”各一卷,后附“补遗”“备考”各一卷。部首按笔画多少先后排列,部中列字也按笔画多少为序。每字之下先列《唐韵》《广韵》《集韵》《韵会》《正韵》音切,再训释其义,然后列出别音别义和古音韵,引述书证旧典,详其始末,使语有凭据。凡是有所考辨的,则附于注末并加“按”字标明。如果字有古体,则列于本字之下,至于重文、别体、俗书、讹字则附出于注后,并从其字之偏旁部首,别出于诸部,注明互见。《康熙字典》以《字汇》《正字通》为蓝本,又兼采各类传统字书的优点。《四库全书总目》指出:《康熙字典》“每字必载古体,用《说文》例;改从隶书,用《集韵》例;兼载重文、别体、俗书、讹字,用《干禄字书》例;皆缀于注后,用《复古编》例;仍从其字之偏旁,别出于诸部,用《广韵》互见例;至于增入之字,各依字画多寡,列于其数之末,则《说文》之新附、《礼部韵略》之续降例也”。 《康熙字典》体例上取《字汇》《正字通》之长,内容方面又做了许多改进,该书《凡例》对改进之处做了如下说明:(1) 字形方面,对偏旁点画缺略的予以厘正;(2) 对注音不确当的予以更正;(3) 对分部明显不合乎字形结构特点的进行适当调整;(4) 对繁冗重复的音训予以删减;(5) 对收字未尽的,从字书、韵书、经史子集中广泛搜集予以增补;(6) 对收字重出的进行考校归并;(7) 对援引诸书不载篇名且多讹舛的,注明援引某书某篇并纠正讹误;(8) 对援引篆籀繁琐不当的进行精简删除。《康熙字典》对《字汇》《正字通》的上述改进,是传统字书编纂水平的一次较大提升。 《康熙字典》御敕撰修,规模宏大,体例严谨,收字全面,繁简得当,权威实用,代表了传统字书编纂的最高水平,是传统字书名副其实的集大成者。《康熙字典》问世后不胫而走,获得了极高的赞誉。《四库全书总目》评价说“去取得中,权衡尽善”,“信乎,六书之渊海,七音之准绳也”。实际上任何一部字书都难以做到尽善尽美,《康熙字典》也同样存在不少不足。清人王引之奉旨校订《康熙字典》,校正引书名和篇名错误、引文脱讹错乱、删节失当、断句错误、字形讹错等方面的错误达2588条,纂成《康熙字典考证》一书。 传统字书的编纂,自许慎《说文解字》以来一直代表文字学历史发展的主流,不同时代产生的众多字书,不仅客观上保存和体现了不同时期文字学研究的成果和发展轨迹,而且适应了社会发展和语言文字实际使用的要求,为汉字的规范统一提供了遵循的典范。数千年来汉字得以持续稳定发展,在传承中华文化和民族团结统一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伟大作用,这其中历代字书功不可没! 近代以来,在艰苦卓绝的救亡图存的斗争中,中国社会和文化实现了历史转型。在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古老的汉字也经受了历史的检验,跨入语文现代化的新时代。百年来,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发布的关于语言文字的法规、政策和各种汉字规范,适应了语文现代化的时代要求,汉字规范化、信息化和标准化水平日益提高。与此同时,汉语字书的编纂也发扬传统,与时俱进,既编纂出《汉语大字典》这样收录古今文字的大型字书,也编纂出《新华字典》一类广泛流行的日用字典,各类字书在语言文字的教育和规范方面依然发挥着典范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