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絶中國藝術術語。謂三種超絶特出之藝術才能。或集于一人之身; 或三人各具其一。史傳中此類事例殊多。如: (1)《晉書·顧愷之傳》稱愷之有 “三絶”: 才絶、畫絶、痴絶。 (2)據《南史·宋·謝瞻傳》,劉宋謝靈運作《喜霽》詩,謝混咏詩,王弘在坐,時稱 “三絶”。 (3) 《唐書·宋之間傳》載: 之問家父令文,富文辭,長書法,勇力絶倫,世人稱“三絶”。 (4) 《唐書·鄭虔傳》稱虔工詩、書、畫,嘗將其山水畫呈上御覽,唐玄宗李隆基大署其尾: “鄭虔三絶。” (5) 《唐書·李白傳》載有:“文宗 (李昂)時,詔以白歌詩、裴旻劍舞、張旭草書為 ‘三絶。’” (6)唐李綽《尚書故實·魏受禪碑》稱其係“王朗文,梁鵠書,鍾繇鎸字,謂之 ‘三絶’。”據清葉昌熾《語石》載,金〈博州重修廟學記〉係王去非撰記,王庭筠行書,黨懷英篆額,當世號為“三絶”。明清間,亦有將“才絶、畫絶、書絶”稱之為 “三絶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