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 ) 馬王堆漢墓帛書·養生方,西漢 以汁染布三尺,陰干,輒復染。
 居延新簡EPT48.72A,西漢 ……可以染最……
 陸紹墓誌,北魏 棄兹華杋,忽染幽幽。
 于纂(萬年)墓誌,北魏 持節後將軍朔州刺史染干之子也。 《説文》: “染,以繒染爲色。从水杂聲。”
染★常◎常
rǎn表意,从木、水、九,木指可用以染色的植物,水指这种植物的汁液,九指多,表示把布帛多次浸入有色的植物汁水中,可改变颜色,本义为使布帛着色,引申为沾上、传上等。 染 金文; 篆rǎn[氵(水,意符)+杂(各種顔料,意符)→染(《説文》:“染,以繒染爲色。從水,杂聲。”染,古人染色時多將染料放入缸中加水和匀,然後放入布料,用木棍不斷攪動,或加溫度,使之上色。迄今少數民族地區染藍土布時,仍用這種古老的工藝。不該染的地方被染上了色,如染工的手〈沾染、污染〉。引申爲〈感染、傳染、薰染〉。清正廉明的官員被譽爲〈一塵不染〉。形容山上的楓樹林盡成紅色〈層林盡染〉。)] [唐] 王建《江陵使至汝州》:“日暮數峰青似染,商人説是汝州山。”(注:商人,指經商的人,途中的旅伴。) [宋] 黄庭堅《念奴嬌》:“斷虹霽雨,淨秋空、山染修眉新緑。”(注:斷虹,彩虹消失;霽雨,雨後初晴;修眉,女子細長的眉毛。) *染njiam[甲骨] [金文] [小篆] 《說文》: , 以繒染為色。从水,杂聲。(十一篇上) 浸染於樹汁中多次,次數多則色深。 染rǎn(9画)
  【提示】上右是九,不是丸。木,中间是竖,不是竖钩。 *染rǎn9画 木部 (1) 用染料使布、帛等物着色: ~布|印~|~衣服。 (2) 感受;沾上: ~病|传~|感~|熏~|一尘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