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 ) 甲骨文合集10058,殷 丙寅不桑棘。
 格伯簋,殷周金文集成4264,西周中期 殷谷杜木 谷 桑。
 睡虎地秦墓竹簡·法律答問7,戰國至秦 或盜采人桑葉。
 馬王堆漢墓帛書·雜療方,西漢 卵入桑枝中。
 馬王堆漢墓帛書·周易,西漢 擊(繫)于枹(苞)桑。
 漢印文字徵 桑吴人。
 西嶽華山廟碑陽,東漢 觸石興雲,雨我農桑,資糧品物,亦相瑶光。
 元光基墓誌,東魏 桑林吐日,濛谷含煙。
 張冏妻蘇恒墓誌,隋 豈圖百齡早落,五福先虧,藥對未因,桑榆掩及。
 史興墓誌,唐 恐後桑田改變,凌谷運移,勒石書文,乃爲詞曰……
 呼延章墓誌,唐 零露瀼瀼,霑於包桑。 《説文》: “桑,蠶所食葉木。从叒、木。” 甲骨文“桑”象桑木長滿桑葉之形。金文格伯簋从“爪”,桑葉之形與“木”脱落成二“中”,象手採桑葉。睡虎地秦簡文字,桑之枝葉也與樹幹脱節,作三“中”之形。“中”與“又”古文字形近,小篆遂誤从“叒”形。漢印文字亦承此形,唯“中”下不出頭,似“山”形。石刻楷書中“中”之曲笔常常平直化,從而與“卉”同形。
桑★常◎常
sānɡ象形,甲骨文象枝繁叶茂的桑树形,中为树干,上为枝叶,下为树根,小篆字形稍变,隶定为“桑”。本义为桑树,一种落叶乔木,引申为桑叶、种桑养蚕的农事等。 【辨析】 以“桑”作音符构成的形声字一般读sǎnɡ:嗓、搡、磉、颡。 桑sāng象形字,小篆“又”为桑树的树叶。作声符生成的字有: sǎng 嗓(嗓音) 搡(推推搡搡) 颡(额;脑门子) 磉(柱子底下的石墩) 桑 (sāng)叒木即若木。 【按】桑,《説文》:“蠶所食葉木。”叒木,日初出東方湯谷所登榑桑。湯谷即旸谷,古代傳説日出之處。榑桑即扶桑,海外的大桑樹,傳説太陽從這裏升起。 *桑sang[甲骨] [金文] [小篆] 《說文》: , 蠶所食葉木。从叒、木。(六篇下) 桑樹形。 桑桒sāng(10画)
  【提示】桑,上面三个又,下左的又,位于字的左边,末笔捺改点; 上面的又、下右的又和下面的木,末笔原本均是捺,为避重捺,两个又的末笔捺均改点;木,中间是竖,不是竖钩。 *桑〔桒〕sāng10画 又部 桑树,落叶乔木,叶子卵形,可喂蚕。花黄绿色,果实叫桑葚,味甜,可吃。嫩枝的韧皮纤维可造纸,叶、果、枝、根、皮都可入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