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 ) 甲骨文合集6834,殷 庚申卜,王,貞余伐不。
 甲骨文合集20023,殷 已未卜, 子屖, 小王不。
 甲骨文合集34015,殷 [甲]辰卜,乙巳易日,不易日,雨。
 周原甲骨文H11:47,西周 不大追。
 𤼈簋, 殷周金文集成4174, 西周中期 不敢弗帥用𡖊(夙)夕。
 縣妃簋,殷周金文集成4269,西周中期 我不能不眔縣白(伯)萬年保。
 師㝨簋, 殷周金文集成4313, 西周晚期 師㝨虔不㒸(墜)。
 王子午鼎,殷周金文集成2811,春秋中期或晚期 余不 (畏)不 (差)。
 宋公差戈,殷周金文集成11204,春秋晚期 宋公差之所 (造)不昜(揚)族戈。
 中山王 鼎, 殷周金文集成2840,戰國晚期 語不(悖)𪪋(哉)。
 古陶文彙編3.406,戰國 □□不敢。
 古璽彙編1264,戰國 □□不。
 包山楚簡·文書26,戰國
不★常◎常
bù象形,甲骨文、金文、小篆象花萼下的花托之形(一说像草木根须之形),隶定为“不”。本义为花托,假借为副词,表示否定、疑问等。 【辨析】 ❶以“不”作音符构成的形声字,一般韵母为u,但声母和声调不同。bù:钚∣fú:罘。有时读bēi:杯。 ❷不/没 这两个字都用于副词,表示否定,但有微别:“不”一般用于主观意愿;“没”一般用于客观叙述。 不bù,fǒu不,象形字。初期甲骨文像花萼花蒂。《诗·棠棣之华》中“鄂不韡韡”的“鄂”即“萼”,“不”即“蒂”。“不”,《玉篇》读“甫负切,音浮(fú)。”本为实词,与弗、勿音近相通,故被用作否定词。因形与“丕”相似,也相通。《诗》:“不显不承”中的“不”即为“丕”,是“大”的意思。不、否、音、丕四个字音与义关系密切,音、丕、否均以“不”为基础,作声符与意符时有交叉混用的现象。读音较为复杂,生成的字有: bù 吥(音译用字) 钚(放射性金属元素) fú 罘(狩猎用的网) fǒu 否(否定) póu 抔(一抔黄土) bēi 桮(同“杯”) 杯(杯盘狼藉) pēi 衃(凝集的血) pǐ 否(否极泰来) 不 (è)古“櫱”字。从木無頭。 【按】𣎴,《説文》:“伐木餘也。”從木無頭會意。
不bù(4画)
 【提示】横下边不是小,也不是个; 中间是竖,不是竖钩,不与横笔相接。
不shì(5画)
 【提示】起笔是横,不是点。第四笔宋体是撇,楷体是点。 *不bù4画 一部 副词。 (1) 表示否定;相反: ~安|~错|~倒翁|~法分子|~光彩的事|~知天高地厚。 (2) 没有;无: ~胫而走|~毛之地。 (3) 不用;不要: ~谢|~客气。 (4) 表示疑问: 你现在身体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