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 郭店楚墓竹簡·語叢一107,戰國 快(決)与信,器也。 按: “与”乃“牙”之分化字,楚簡中分化已成立。
 封昕墓誌,北魏 莊与時侵,命先秋淪。
 王翊墓誌,北魏 何期冥昧,終愆与善。 按: “与”字下面横筆變爲“灬”。
 元文墓誌,北魏 既明且哲,又聦与慧。
 淨智塔銘,東魏 普天率土,咸与企仰。 按: “与”字下面横筆變爲“廾”,或爲“與”的省寫形式。 《説文》: “与,賜予也。一勺爲与。此与與同。” “与”乃“牙”之分化字,本義爲賜予。文獻中 “与”和 “與”通用,“與”字另見於廾部。又借用作 “跟”、“和”等。
与與★繁◎常★常◎次
與,形声,小篆1从舁(yú),与声,舁指数人一齐用力托举,本义读yǔ,众人、朋党,假借为给予,把物给人,由此引申为交往、赞助、等待、介词(相当于“跟”)、连词(相当于“和”)等;又读yù,引申为参加;又读yú,假借为助词,表示疑问或反问的语气,与“欤”同。与,表意,小篆2从勺从一,本义表示量词,一勺,假借为给予,与“與”同。近代俗字、《手头字》、《简体字表》、《简化字表》把“與”简作“与”,采用同音通用字。 【辨析】 ❶“与”与“與”不是等义简繁字。 ❷以“与(與)”作音符构成的形声字一般读yu,但声调不同。yǔ:屿∣yú:欤。 ❸“与(與)”可作类推简化偏旁使用,如:屿(嶼)、欤(歟)。 ❹“与会、与闻、参与”也作“预会、预闻、参预”,现在的推荐形式是前者。 ❺与/和/同/跟 见125页“跟”。 与yǔ,繁体为“與” (甲) 一说为指事字,甲骨文为“勺”字加一横,本义为赐予一勺羹。小篆画的是上面两只手将“与”(可能是“一勺羹”,也可能是一种信物)交出,下面两只手将“与”接过来。故有给予的意思。繁体为“與”。唐太宗李世民的草书将上下的手都省去,只剩下了“与”。于是“与”成了皇帝创造的简化字,实际上是回到甲骨文。作声符生成的字有: yu 阳平:欤(语气词) 舆(舆论) (古代一种军旗) 上声:屿(岛屿) 去声:譽(简化为“誉”,荣誉) jǔ 擧(简化为“举”,选举) 相关链接 “譽”以“與”为声符;舆,以“與”为声符(省),“与”置换为“车”。
与 (yǔ)賜予也。从一、勺。勺,酌也。酌其當与以否也。此取與之正字。與,黨與也。 与與(3画)
  *与(與)yú3画 一部 同“欤”。 另见yǔ(488页);yù(489页)。
*与(與)yǔ3画 一部 (1) 给: 赠~|生死~夺。 (2) 交往:以礼相~。 (3) 帮助;赞许: ~人为善|~其进也,不~其退也。 (4) 介词。跟;同: ~时俱进|~虎谋皮|~日俱增。 (5) 连词。和;及: 分清敌人~朋友|他在会上作了批评~自我批评。 另见yú(486页);yù(489页)。
*与(與)yù3画 一部 参加: ~会|参~。 另见yú(486页);yǔ(4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