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 ) 睡虎地秦墓竹簡·爲吏之道14,戰國至秦 千(阡)佰(陌)津橋。
 馬王堆漢墓帛書·戰國縱横家書,西漢 且告奉陽君相橋於宋。
 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414,西漢 市垣道橋,命市人不敬者爲之。
 漢印文字徵 橋捐之。
 漢印文字徵 橋就。
 增訂漢印文字徵 長夷涇橋。
 石門頌,東漢 橋梁斷絶,子午復循。
 邢巒妻元純阤墓誌,北魏 行齊橋木,貴等河魴。
 郭休墓誌,隋 即以其年八月四日葬於黄門橋之西南。
 橋紹墓誌,隋 隋故橋大夫墓誌銘。
 康智墓誌,唐 北控黄河, 䥫鏁之橋斯近。
 金仙長公主誌石銘,唐 指撗橋於西鎬,陪畢陌於北原。 《説文》: “橋,水梁也。从木喬聲。”
橋桥, 金文; 篆qiáo[木(意符)+喬(高而曲,聲意符)→橋(《説文》:“橋,水樑也。從木,喬聲。”橋,架在水上或空中,溝通水之兩岸或谷之兩側,便於通行的建築〈拱形橋梁〉。古代爲木結構,故從“木”。“橋”與“喬”通。我國河北趙縣橫跨洨河的趙州橋,建于隋代,費時十八年建成,趙州橋全部石結構。總設計師爲巨匠李春。橋全長64.4米,橋面寬約10米,淨跨徑37.02米,主拱之上又設四小拱,既省材料,又减橋重,同時增加美觀。一千四百年來,趙州橋經歷了風風雨雨、多次地震,依然巋立。)] 《詩經·鄭風·山有扶蘇》:“山有橋松,隰有遊龍。”(山上有高高的松樹,沼地有長長的紅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