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 ) 甲骨文合集13684,殷 貞疾止隹㞢 。
 甲骨文合集3910,殷 ……雝……箙……止……
 甲骨文合集20221,殷 ……令圃复止。
 甲骨文合集8660,殷 己丑……止□……
 亞 止鼎, 近出殷周金文集録246,殷 亞 止。
 梁其鐘,殷周金文集成187,西周晚期 天子 事(使) (梁)𠀠(其)身邦君大止(正)。
 五年召伯虎簋,殷周金文集成4292,西周晚期 余老止公僕(附) (庸)土田多 (積)。
 蔡簋,殷周金文集成4340,西周晚期 止從(縱)獄。
 郭店楚墓竹簡·語叢一105,戰國 勿(物)各止於其所, 我行 (皆)又(有)之。
 郭店楚墓竹簡·六德26,戰國 𧗟(道)杗(無)止。
 郭店楚墓竹簡·語叢三53,戰國 膳(善)日過我,我日過膳(善),臤(賢)者隹(唯)其止也以異。
 郭店楚墓竹簡·語叢三57,戰國 人之眚(性)非與?止虖(乎)其孝。
 睡虎地秦墓竹簡·日書甲種63背,戰國至秦 是是餓鬼。以屨投之,則止矣。
 睡虎地秦墓竹簡·法律答問1,戰國 五人盜,臧(贜)一錢以上,斬左止(趾),有(又)黥以爲城旦。
 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88,西漢 有罪當黥,故黥者劓之,故劓者斬左止(趾),斬左止(趾)者斬右止(趾),斬右止(趾)者府(腐)之。
 張家山漢簡·引書4,西漢 入宫從昏到夜半止。
 漢印文字徵 馮止之印。
 漢印文字徵
止。
 肥致碑,東漢 君常舍止棗樹上,三年不下,與道逍遥,行成名立,聲布海内。
 王浚妻華芳墓誌陰,晉 及居室包養,盡孝承親,清恒婉嫕,容止有則。
 元襲墓誌,北魏 洪治畿甸,化止灾蝗。
 封忠簡妻王楚英墓誌,隋 舉案識倫,闖門知止。
 張景略墓誌,隋 欲止不能,遂被徵辟。
 陳叔明墓誌,隋 君幼禀純孝,早尚風格,容止可觀,折旋有度。
 蔡君妻張氏墓誌,唐 子欲養而人不待,樹欲靜而風不止。
 盧行毅墓誌,唐 公令行禁止,人莫敢欺。
 潘基墓誌,唐 丘園可尚,榮宦知止,桂冠朝門,毓德州里。
 楊孝恭碑,唐 禮則鞕生成人,昕則止戈爲武。
 張叡墓誌,唐 感嚴父享豕之訓,戀慈母徙宅之仁,痛風樹之不止,嗟負米之無及。 《説文》: “止,下基也。象艸木出有址,故以止爲足。凡止之屬皆从止。” 象形字,象人足。許慎所釋不確。卜辭“疾止”即用本義“足”。後來 “止”被廣泛用於停止義,於是另造“趾”字表本義。《説文》無 “趾”。
止★常◎常
zhǐ象形,甲骨文、金文、小篆象人的脚趾形,隶定为“止”。本义为脚趾(是“趾”的本字),引申为停止、到达、举止(举动、姿态和风度)、禁止、截止、副词(相当于“仅”“只”)等。 【辨析】 ❶以“止”作音符构成的形声字读音不同。zhǐ:址、芷、祉、趾∣chǐ:耻、齿∣chě:扯∣qǐ:企。 ❷止/已 这两个字都有停止的意思,读音又相近,是同源字。 止zhǐ (篆) 象形字,甲骨文像脚,有脚掌、脚趾。作意符生成了“此”,作声符生成了: zhǐ 址(地址) 祉(福祉) 芷(白芷) 趾(趾高气扬) 沚(水中的陆地) chǐ 耻(羞耻) 齿(牙齿) 相关链接 1.“肯”,大篆为会意字,其上为“骨”的象形,后讹化为“止”;其下为“肉”(月),意为贴在骨头上的肉。庖丁解牛,“技经肯綮之未尝”即指此。 2.“扯”(chě),会意字,用手与脚将物抻开。
止 (zhǐ)古“趾”字。上象足指,下象跟。 276.趣談“止”字止,脚趾,這是王國維先生重新識别的一個古文字,從而使“止族字”獲得了比較正確的解説,止,象形,像脚趾。借爲停止,加足返還,止除了停止之外,還有表示“動作”的意思,簡稱爲“示動符”,如先、前、出、步、走等字中的“止”都含有動意。在文字學上王國維先生功不可滅。
止zhǐ(4画)
 *止zhǐ4画 止部 (1) 停下来不再动: ~步|停~|叹为观~|树欲静而风不~|展销到月底~。 (2) 使停下来不再动: ~咳|制~|~住眼泪|扬汤~沸。 (3) 副词。仅;只: 岂~|~此一家|不~一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