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研究与文字学研究汉字而形成的专门之学,称作“文字学”,或叫“中国文字学”“汉字学”“汉语文字学”。“文字学”在汉代就已经形成了,当时叫“小学”。“小学”这个词本来指的是古代贵族子弟学习的学宫。《汉书·艺文志》记载:“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在小学学习,文字是必修的课程,所以后来就用“小学”指“文字之学”。汉代目录学著作刘歆的《七略》“六艺略”中就分出了“小学类”。班固作《汉书·艺文志》沿用了《七略》,在“小学”之下,列出了文字学书目“十家四十五篇”。到了唐代,颜师古注《汉书》时说:“小学,谓文字之学也。”[1] 不过“文字学”的名称并没有流行开来,“小学”这个名目一直沿用到清代,直到近代著名学者章太炎等人才正式倡导“语言文字之学”这一名称。[2] 尽管“小学”之称始于汉代,“文字学”一名至近代才正式确定,然而汉字研究的源头却可以追溯到先秦。汉字经历了长时期的发生、发展,到西周已经成为相当完善的文字体系。随着文字用途的日渐扩大,使用范围越来越广,为了更好地发挥文字的职能,使用者自发产生了认识它、控制它、调节它的要求。汉字研究的意识正是在这种状况下萌发了,这个时间大致始于西周晚期,这也可以说是文字学的萌芽时期。先秦时期对汉字起源的猜想、对汉字结构的初步分析、秦代的“书同文字”和字书编纂等,都是早期关于汉字问题的思想成果。汉代小学呈现出全面发展的势头,以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的问世为标志,文字学就正式形成了。 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文字学逐步形成自身独特的传统,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近代以来又成功地实现了现代转型,取得了具有世界影响的许多重要成果和一系列新进展。当前,文字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有:汉字的形成、构造、形体、运用和规范以及汉字体系的发展等,围绕这些主要问题形成了汉语文字学系统的知识体系。随着现代考古学的发展,从殷商甲骨文、两周青铜器铭文、战国到秦汉文字都有大量发现,这些新发现为汉字研究开辟了广阔的新领域,产生了古文字学及其分支学科,包括:甲骨学、金文研究、战国文字研究、秦系文字研究等;汉晋简牍、敦煌遗书、历代碑刻文字等新资料的发现,促进了近代文字研究的快速发展,简牍学、碑铭学等领域和俗字研究取得了一批新成果。在现代化、信息化和全球化背景下,以现代汉字为研究对象还形成了现代汉字学这一新的文字学分支学科,现代汉字教学、汉字规范和标准研制、汉字信息处理等,与现代教育、语文生活、信息传递和国际交流密切相关,悠久古老的汉字体系既面临着巨大挑战,也迎来“其命维新”的历史机遇。与此同时,利用新材料、新理论、新视角研究以《说文解字》为代表的传统文字学也新著迭出。 这些汉字研究领域的开拓及其取得的成果,既反映了汉字文化积淀的深厚和内涵的丰富,也体现出经过现代转型后的文字学所焕发出的蓬勃生机。这本小书只是从丰富多彩的汉字文化世界中撷英采华,让热爱汉字的读者能由此领略汉字文化的灿烂辉煌和无穷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