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 ) 漢印文字徵 衛汗。
 馬王堆漢墓帛書·五十二病方,西漢 汗出多,能詘(屈)信(伸),止。
 張家山漢簡·脈書14,西漢 頭、身痛,汗不出而渴,爲温。
 笱景墓誌,北魏 源流浩汗,鴻波浚於委水。 《説文》: “汗,人液也。从水干聲。” 楚簡假“滄”爲 “汗”。《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柬大王泊旱》 簡1—2: “王向日而立, 王滄[寒(汗)]至 (帶)。”“滄[寒(汗)]”字從陳劍 《上博竹書〈昭王與龔之脽〉 和〈柬大王泊旱〉 讀後記》 (簡帛研究網,2005年2月15日)釋讀。
汗★常◎常
形声,从水,干声,本义读hàn,汗液,人或动物的汗腺分泌出的液体,引申为出汗、使出汗;又读hán,“可(kè)汗”的简称。见218页“可”。 汗 金文; 篆hàn[干(聲符)+氵(水,意符)→汗(《説文》:“汗,人液也。從水,干聲。”汗:由身體的毛孔排泄出來的液體〈汗水〉。)] [宋] 文天祥《過零丁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人生自古以來有誰能够長生不死,但應把赤膽忠心留在青史。)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六回):“嚇得寶玉汗如雨下,一面失聲喊叫:‘可卿救我!’” 汗(6画) ❶hán ❷hàn
 *汗hán6画 水部 【可汗】(kè—)我国古代北方鲜卑、柔然、突厥(jué)、回纥(hé)、蒙古等少数民族对最高统治者的称呼: 乞伏~|~大点兵。 另见hàn(146页)。
*汗hàn6画 水部 (1) 人和某些动物通过汗腺分泌排泄的液体: ~水|~衫|出~|~流浃背。 (2) 出汗;使出汗: ~颜(因羞愧而出汗)|~马功劳|~牛充栋。 (3) 用火烘烤竹子,使其汁液像出汗一样散发掉: ~竹|~青(烤竹片使汁液散发后书写成书,特指史册)。 另见hán(1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