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 ) 訇簋,殷周金文集成4321,西周晚期 彤沙(緌)(鑾)旂攸勒。
 弭伯師耤簋,殷周金文集成4257,西周晚期 彤沙(緌)攸勒(鑾)旂五日。
 無叀鼎,殷周金文集成2814,西周晚期 彤沙(緌)攸勒(鑾)旂。
 五年師簋, 殷周金文集成4217,西周晚期 必(柲)彤沙(緌)。
 睡虎地秦墓竹簡·日書甲種45背,戰國至秦 以沙人一升𢯶其舂臼。
 馬王堆漢墓帛書·五十二病方,西漢 取丹沙與鱣魚血。
 河西簡牘·死駒劾狀(2)3,漢 人定時,新沙置吏馮章行殄北。
 漢印文字徵 長沙相印章。
 漢印文字徵 長沙都水。
 漢印文字徵 沙陽鄉。
 漢印文字徵 沙關。
 李璧墓誌陽,北魏 魏因沙鄉,文風北缺。
 竇泰墓誌,北齊 沙丘既兆,天邑有徵。
 苻肅墓誌,唐 自彼夏條,著功沙漠。 《説文》: “沙, 水散石也。 从水从少。 水少沙見。 楚東有沙水。 , 譚長説:沙或从尐。 ” 《甲骨文合集》 27996有字形从水从小,小亦聲,原拓模糊,《古文字譜系疏證》釋爲 “沙”。金文以降从水从少。 “沙”金文讀爲 “緌”。此後文獻用爲沙子。 楚簡假“ ”爲 “沙”。 《包山楚簡·文書》簡61: “長 (沙)公之軍。”
沙★常◎常
表意,甲骨文、金文1从水从小,小象细小沙石形,本义读shā,水中或水边的细小石粒。金文2和小篆从少,少与小同。引申为沙滩、沙漠、像沙子一样细或松散的东西、嗓音嘶哑(不清脆、不响亮)等。又读shà,摇动并把细碎东西里的杂物集中在一起,然后清除(多指清除米中的沙子)。 【辨析】 ❶以“沙”作音符构成的形声字读音不同。shā:鲨、裟、莎、痧∣suō:娑、挲、桫。 ❷沙/砂 这两个字都指细小的石粒,读音相同,但在习惯写法和构成某些复合词时,存在细微的区别:“沙”指河水冲刷而成的,构成“沙漠、沙丘、沙洲、沙坝、沙嘴、沙场”等;“砂”指岩石风化而成的,构成“砂纸、砂轮、砂糖、矿砂、翻砂、朱砂”等。一般说来,“砂”的颗粒比“沙”粗一些。 少·妙·沙shǎo·miào·shā (甲) (篆) 少,与“小”同义,甲骨文为几个小点,表示微小,金文加“丿”表分割。作意符生成的字有沙(河水中的小沙子)、妙(小女子,少女),“妙”作声符省成“少”。沙(shā),从金文看是会意字,右边四点是甲骨文“小”字,古“小”与“少”同,水边细小的石子就是“沙”。作声符时省去左边又成了“少”。三个字作声符生成的字有: chao 阴平:抄(抄写) 钞(钞票) 上声:吵(吵闹) 炒(炒作) 去声:耖(农具名。南方翻地叫“耖田”) miǎo 秒(分秒。本为禾之芒杪,转为计时单位) 杪(树杪) 眇(《说文》:“眇,一目小也。”) 渺(渺小) 缈(缥缈) shā 砂(砂轮) 纱(棉纱) 莎(莎车,地名,在新疆) 痧(刮痧) sā 挲(摩挲) suō 娑(婆娑) 桫(桫椤) 莎(莎草) 相关链接 “省”,字源有二:甲骨文、金文由眼睛、眉毛合成。意为目光向各个方向扫视。《尔雅》:“省,察也。”《论语·学而》:“吾日三省吾身。”作为行政单位的“省”由此引申而来。《说文》中小篆另一“省”字,上为“少”,下为“囱”(“窗”的象形),本义为光亮减弱、减少。“节省”一义由此引申而来。为会意字。清乾隆年间,直隶学政吴省钦营私舞弊,许多有真才实学的考生落榜了,于是穷秀才们在考场门口贴了一副对联:少目焉能译文字;欠金安可望功名?横批是:口大欺天。这对联,巧妙地把“吴省钦”三个字拆了开来又嵌了进去,揭露考试腐败。这类拆字游戏,并非科学的说文解字。
沙 (shā)水少則沙見。亦作“ ”。 【按】沙,《説文》:“水散石也。”水中細碎的小石子即是沙。 沙shā(7画)
  【提示】少,中间是竖,不是竖钩; 第二笔宋体是撇,楷体是点。 *沙shā7画 水部 (1) 细碎的石粒: ~子|~丘|~土|~漠|黄~。 (2) 颗粒松散如沙;又指沙粒状的东西: ~糖|~瓤西瓜|豆~|铁~。 (3) 含有粗沙粒的陶土制的(器皿): ~锅|~罐。 (4) 声音嘶哑,不清脆: ~哑|~嗓。 (5) 姓。 另见shà(354页)。
*沙shà7画 水部 摇动混杂物使其中的杂质集中、清除: 把米~一~。 另见shā(3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