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 古璽彙編2485,戰國 蘇波。
包山楚簡·文書110,戰國 䣓連囂競愋(快)、 攻尹賹、 波尹宜爲䣓貣(貸)𫑛(越)異之黄金七益(鎰)(以)翟(糴)穜(種)。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容成氏24,戰國 (以)波(陂)明者(都)之澤。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一·楚居8,戰國 乃渭疆浧之波。
睡虎地秦墓竹簡·日書甲種142背,戰國至秦 冬三月之日,勿以筑(築)室及波(破)地,是胃(謂)發蟄。 按: 用作“破” 。
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413,西漢 補繕邑,除道橋,穿波(陂)池,治溝渠。
漢印文字徵 波左尉印。
豫州從事尹宙碑,東漢 富波侯相之孫。
沛相楊統碑陽,東漢 富波君之子也。
元秀墓誌,北魏 鯈同逝波,忽如過隙,万古何往,千祀焉適。
元誕墓誌,北魏 身没名存,揚波遠開。 按: “氵 ”訛作“冫”。
竇泰墓誌,北齊 霜雪未易其形,風波不改其操。
郭世昌墓誌,隋 故伏波將軍西平縣開國男郭元和男府君世昌。 《説文》: “波,水涌流也。从水皮聲。”
波★常◎常bō形声,从水,皮声,本义为起伏的水面,引申为波浪起伏、牵涉或影响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形式、意外的变化、流转的目光等。 【辨析】 ❶以“波”作音符构成的形声字一般韵母为o,但声调和声母不同。bō:菠∣bo:啵∣pó:婆。 ❷波/浪/澜/沦 用于波浪义,先秦时代说“波”,后说“浪”。大波叫“澜”,小波叫“沦”。 波bō一作形声字理解,皮,表音。《说文》:“波,水涌流也,从水,皮声。”“皮”上古音为“帮母歌韵”,与“剥”之音、义有内在联系。皮是从兽体上“剥”落下来的。故“皮”有“剥”之音。中古音有所变化。二作会意字理解。王安石说:“波,水之皮也。”虽遭苏轼所讥,但不无机智。“波”字省去左边便也成了“皮”,作声符生成的字有: bo 阴平:菠(菠菜) 玻(玻璃) 上声:跛(跛脚) 去声:簸(簸箕) 轻音:啵 po 阴平:坡(山坡) 陂(陂陀) 颇(偏颇) 阳平:婆 去声:破(破坏) 波bō(8画)
*波bō8画 水部 (1) 起伏的水面: ~浪|~涛|~澜。 (2) 喻指事情意外的变化、曲折: 一~未平,一~又起|平地起风~,打乱了宁静的生活。 (3) 喻指流转的目光: 眼~|暗送秋~。 (4) 物理学名词,指振动在一定物体或空气中的传播过程,是能量传递的一种形式: 声~|光~|电磁~|冲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