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 古陶文彙編5.326,戰國 泰沈。
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甲本卷後古佚書,西漢 君子雜(集)泰(大)成。 按: 从廾从水,大聲。
張家山漢簡·算數書89,西漢 稻禾一石爲粟廿斗,舂之爲米十斗爲毁(毇),粲米六斗泰半斗。 按: “水”訛變爲 “米”。
漢印文字徵 泰倉。
漢印文字徵 馮泰。
泰山都尉孔宙碑額,東漢 有漢泰山都尉孔君之碑。
泰山都尉孔宙碑陽,東漢 有漢泰山都尉孔君之銘。
衛尉卿衡方碑,東漢 恩降乾泰,威肅剥坤。 按: 字形與《説文》古文同。
劉韜墓誌,晉 君諱韜,字泰伯,叔孝處士君之元子也。
笱景墓誌,北魏 乃屬武泰在運,昏后亂政。 按: “大”、 “廾”粘連爲“”, “水”訛變爲 “”。
丘哲墓誌,北魏 以去武泰元年正月廿一日。 按: “”省形。
元悰墓誌,東魏 公以天地交泰,日月光華,乃得精靈,以挺英俊。
杜照賢等十三人造像記陽,西魏 國祚康泰。
王芳媚墓誌,唐 國子司業、鄭州刾史諱思泰之孫。 按: “水”訛誤爲 “小”。 《説文》: “泰, 滑也。 从廾从水, 大聲。 , 古文泰。 ” “泰”字从廾从水, 大聲。 隸變, “大”、 “廾”粘連爲 “”。 石刻楷字“水”或訛作“小”、 “”。 楚簡假 “大” 爲 “泰”。《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容成氏》 簡28—29: “其喬(驕)大(泰)女(如)是(狀)。 ”
泰★常◎常tài形声,小篆从廾从水,大声,廾为双手并举,表示众多的力量相合则诸事如流水般顺利,隶定为“泰”。本义为畅通,非常顺利,引申为程度超过一般、骄纵、安宁、副词(相当于“极”“最”)等。 【辨析】 以“泰”作音符构成的形声字一般读dǎi:傣。 泰;(tà/tài)他達、他葢二切。滑也。从廾,从水,大聲。古文从仌,大聲,楷作“太”。 【按】段玉裁注:“後世凡言大而以爲形容未盡則作太。”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典籍之中,大、太、泰三字往往通用。大爲象形,太爲分化,泰爲假借。”言簡意賅。 *泰t’ar[甲骨] [金文] [小篆] 《說文》: ,滑也。从廾、水, 大聲。 , 古文泰。 (十一篇上) 因地滑有水,雙手扶持一人以助其行走其上。 泰tài(10画)
【提示】和水的末笔均是捺,为避重捺,水的末笔捺改点。 水字左边的㇇改冫。 *泰tài10画 水部 (1) 〈书〉 通达;通畅: 三阳开~。 (2) 安定;安宁: ~然|安~|国~民安。 (3) 〈书〉 美好: ~运|否(pǐ,坏)极~来。 (4) 最: ~西(旧时指西洋各国)。 (5) 〈书〉 太: ~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