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泰山金剛經 |
释义 | 泰山金剛經⇒見【泰山經石峪金剛經】 泰山經石峪金剛經 (局部) 在山東泰安市泰山經石峪。大摩崖刻。<金剛般若經> 刻于花崗岩溪床。約一百二十坪 (日本計量地積單位,一坪合3. 306平方米) 大,字方一尺至一尺五寸,為一宏偉巨作。惜漫漶甚,書刻時代與書者均不詳,殘存字數亦不確。《泰山志》謂“可讀者不滿二百字。”《山左金石志》記有二百九十四字。清同治十年(1871)初夏,李佐賢與子貽隽登岱訪碑,攀葛剔苔,稱得九百余字,蓋可信之。 書體似隸似楷,隸楷參半。書風雄深,清康有為作榜書之宗。康氏云: “榜書亦分方筆、圓筆,導源于鍾 (鍾繇)、衛(衛氏四世)者也。<經石峪>圓筆也,<白駒谷>方筆也。然自以 <經石峪> 為第一,其筆意略同 <鄭文公>,草情篆韵,無所不備,雄渾古穆,得之榜書,較 <觀海詩>尤難也。若下視魯公 <顏真卿> <祖關> 及 <逍遥樓>、李北海 (李邕) <景福>、吴琚 <天下第一江山>等書,不啻兜率天人視沙塵衆生矣!相去豈有道里計哉?”清楊守敬 《平碑記》曰:“北齊 <泰山經石峪> 徑尺大書,如作小楷,紆余容與,絶無劍拔弩張之迹。”又曰:“字徑二尺,筆致翩翩,似真似隸。昔人謂寫榜書若作小楷,惟此足以當之。”或經改剜,但紆余寬綽,如不經意,淵穆渾厚,雄渾壯大,堂堂正正,殊為鮮覯。 關于製作時代與書者,聚訟紛紜,莫衷一是。清阮元《山左金石記》謂製于北齊天保間 (550—559),字體與尖山摩崖 <唐邕題名> 相似,遂稱唐邕之筆;《泰山志》以字體似鄒縣韋子深刻經,而稱韋氏書; 《泰山道里記》以字體似<徂徠山石經>,而視為北齊·王子椿之迹。清李佐賢謂此書“與鄒縣 <小鐵山刻經>及 <葛山刻經>字之大小、結構、筆法,絲毫無异,斷為一人之筆。<葛山經> 書人已不可考,<鐵山經>為 僧安道書,<經石峪>之字無疑亦為安道之書。”迄今無定說。而其時代設定在北魏、北齊間,則當無大過矣! |
随便看 |
汉语字词典包含450851条汉语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字词的释义详细解析,是汉语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