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 ) 翏生盨,殷周金文集成4459,西周晚期 伐角津。
 古璽彙編1616,戰國 鄯逸津。
 古璽彙編2408,戰國 姑津。
 古陶文彙編5.330,戰國 葆不津。
 睡虎地秦墓竹簡·爲吏之道14,戰國至秦 千(阡)佰(陌)津橋。 按: 从水𦘔聲。
 馬王堆漢墓帛書·戰國縱横家書,西漢 秦固有壞(懷)、茅、邢丘,城垝津,以臨河内,河内共、墓必危。
 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504,西漢 有縣官致上中大夫、郎中,中大夫、郎中爲書告津關,來,復傳。
 漢印文字徵 津陽宜印。
 漢印文字徵 趙津印信 按: “𦘔”省形。
 漢印文字徵 津陽門侯。
 淳于長夏承碑,東漢 飛躍臨津,不日則月。
 穆亮墓誌,北魏 瑶摧荆嶺,玉碎琨津。
 馬都愛造像記,東魏 非神舟無以泛其津。 按: “聿”增點筆。
 竇泰墓誌,北齊 公諱泰,字寧世,清河灌津人。
 伍道進墓誌,隋 授都督上津縣開國男。
 崔齊榮墓誌,唐 水閲歸津。 《説文》: “𣸁, 水渡也。 从水𦘔聲。 , 古文𣸁从舟从淮。 ” 金文或从舟从淮。 秦簡从水𦘔聲。 漢隸後定型爲 “津”。 石刻文 “聿”多增飾筆。
津★常◎常
jīn形声,小篆从水, .jpg) (jīn)声,隶定为“津”,音符省作聿。本义为渡口,引申为重要的地方或位置、唾液、汗液等。 津 金文; 篆jīn[氵(水,意符)+聿(聲符)→津(《説文》:“津,水渡也。從水,肀聲。” 津,甲骨文像一人持竹竿撑船〈舟〉,金文爲從淮從舟。肀下之“二”,擬爲舟之訛變。津,渡口。天津,天子的渡津,明成祖曾由此津渡滄州,因而得名。江蘇鎮江小碼頭有“古西津渡街”,因“吴楚要津”而得名。已被列爲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問津,向人打探渡口。比喻探問價格或行情。無人問津,比喻生意蕭條。唾液,或因其垂滴時像撑船竹篙上的滴水,被稱爲“津”,與體液合稱“津液”,這是中醫學名詞。)] 《論語·微子》:“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孔子經過那裏,叫子路去打聽渡口在哪裏。) [宋] 秦觀《踏莎行·郴州旅舍》:“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樓臺霧中消失,津渡月下模糊,極目望,未見桃源在何處。) *𦘔(津)tsjien[甲骨] [金文] [小篆]《說文》: ,聿飾也。 从聿、从彡。 俗語以書好為𦘔。 讀若津也。(三篇下) 手持的筆尖端處有很多墨汁的津液狀。 *津jīn9画 水部 (1) 渡口: ~渡|要~|问~(打听渡口,比喻探问)。 (2) 唾液;汗液: 生~止渴|遍体生~。 (3) 溢;充盈: 汗~~|~~有味。 (4) 滋润;引申为以资财助人: ~贴(指正式工资以外的补助费,或供给制人员的生活零用钱)。 (5) 天津的简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