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字便于組合印刷之獨字版材。自古以陶土、木材、銅等材料制作。十五世紀中葉,德國谷登堡創製鉛活字。現用活字為鉛、錫、銻三元合金制作,輔以鉛修組版印刷。活字依母型鑄造,而母型作為樣型,經雕刻而成。樣型即文字形態之再現。歐文活字書體凡數百種,而漢文與東洋文之數太多,故活字書體不足十種: 明朝體——明嘉靖(1522—1565)年間之刊本字體。形美易識,現代新聞、書籍、雜志皆廣泛采用。清朝體——形似毛筆楷書。用于名片與社交文書,一般書物不常見。宋朝體——仿宋活字體。民國初年作于上海。中國盛行,每用于書籍。日本亦嘗流行一時,而今鮮觀。黑體字——點、綫均粗實,為廣告、布告板所愛用。有直角與圓角之别,圓角者轉角成圓形,不大暢行。古體——日本片假名、平假名粗筆劃書體。代替黑體字。此外,猶有草書、行書、隸書活字體,但只偶爾用之。鉛字印刷于公元十五世紀由德國谷登堡發明,而中國早于十一世紀北宋時期即有畢升合泥、膠作活字,但泥膠活字較木板印刷仍多不便,故不常為世所用。五代宰相馮道潜心組活字(刻板)印刷,較實用,使文書脱離手寫而批量出版,開五代文化劇變之端,亦使手書文字自實用藩籬脱穎而出,與詩、畫同為文人抒情之主要形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