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 ) 甲骨文合集36956,殷 □辰卜,在淮,[貞王]步于□亡災。 按: 从水省形,隹聲。
 甲骨文合集36968,殷 丙戌[卜],在淮,[貞王]□于□[亡災]。
 禹鼎,殷周金文集成2833,西周晚期 率南淮尸(夷)東尸(夷)厙(廣)伐南或(國)東或(國)。
 師㝨簋, 殷周金文集成4313, 西周晚期 淮尸(夷) (舊)我𪽾畮臣。
 曾伯 簠, 殷周金文集成4632,春秋早期 克狄(剔) (淮)尸(夷)。 按: 从水唯聲。淮夷,淮河流域少數民族總稱。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容成氏25,戰國 㙑(禹)迵(通)淮與忻(沂), 東 (注)之𣳠(海), 於是 (乎)競州、 (莒)州(始)可凥(處)也。
 馬王堆漢墓帛書·戰國縱横家書,西漢 夫以宋加之淮北,强萬乘之國也,而齊兼之,是益齊也。
 漢印文字徵 淮陽王璽。
 司隸校尉楊淮表記,東漢 故司隸校尉楊君,厥諱淮,字伯邳。
 嚴震墓誌,北魏 始臨淮浦,起公爲倍駕。
 王感墓誌,唐 豈謂淮水餘波,同逝川而不息。 《説文》: “淮,水。出南陽平氏桐柏大復山,東南入海。从水隹聲。” 甲骨文从水,或省形,隹聲。金文或唯聲。 文獻中多用其本義,指淮河,或淮河流域。亦可用爲人名字。
淮★常◎常
huái形声,从水,隹声,淮河,水名,发源于河南,流至江苏入长江。 淮*huái(11画)
  【提示】左边是氵,不是冫,不要错写成准。隹,右边起笔的侧点旧字形作撇点;点下是四横,不要错写成三横或圭。 *淮huái11画 水部 淮河,水名。发源于河南,流经安徽,至江苏入洪泽湖。洪泽湖以下主流入长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