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乖(剩)乘 形相似而意且遠 |
释义 | 乖(剩)乘 形相似而意且遠漢字的結構是形聲相彰,意理互映,卑夷直取,概然成象,它的高度凝煉,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漢民族生活方式、審美情趣和文化內涵,體現中華文化的精髓,也是中華民族大約七千年以來的智慧結晶。 古文的“乖”( ![]() ![]() “干”金文作“ ![]() ![]() ![]() ![]() ![]() 楷書對“乖”又進行了些小的改動,將“干”訛作“千”,成為從千,從北的會意字。北,方位字,在八卦上為水,為冰,為黑,為冬藏。水有潰決義。“干北”者,其標意為干戈交惡的敗潰。故後來人們便將戰爭中被打敗而逃跑稱作“敗北”,須知“敗北”者乃“乖”字所含噙。 “乖”的本意是,戰事中因執干舛違而敗潰。引伸有: (1)背離。背手豈能執干?漢·王充《論衡·薄葬》:“今墨家非儒,儒家非墨,各有所執,故乖不合。” (2)不一。力向不合,《左傳·昭公三十年》:“楚執政眾而乖,莫適任患。” (3)机靈。乖的引伸,因吃塹長智而變得聰敏靈活,《西遊記》十五:“行者的眼乖。” (4)小巧。因鎩羽折翅而變得巧妙敏捷,宋·邵雍《伊川擊壤集》:“安樂窩中好打乖,打乖年紀合挨排。” (5)安分。因敗北威風不再而變得守其本分,《易·序卦傳》:“家道窮必乖,故受之以睽,睽者,乖也。” (6)漢語詞彙中凡以“乖”所構成的雙音詞都能體現它的本意,如乖互、乖分,乖忤、乖別、乖舛、乖角、乖戾、乖刺、乖張、乖疎、乖違、乖闊、乖謬、乖離等。 《說文》:“乖,戾也。從而兆,兆古文別。”許慎析形有誤;“戾也”並非它的本意。又有人釋:“乖,背呂也。象脅肋形。”把“呂”象形成人的脊骨,“ ![]() 乖的出身不好,稟性乖張,故無一與之組字,唯“乘”與之相像,二者貌似親兄弟,其實血緣迥異。 我們說“乘”吧。 甲骨文的“乘”( ![]() “大”既是人形,也具有“大人”的意境。“木”在這裏,既非普通遍地的草木,也非具象意義上的林木。木是五行中的“木”。木在東方,為春,為風,為青龍,為發生,為早晨。大人物,與時而動,迎暾而作,春風得意,雷厲風行。 金文的“乘”( ![]() 小篆的“乘”( ![]() “乘”的本意是大人物,與時而動,迎暾而作,春風得意,雷厲風行,表現的是剛健和自強不息的精神。《易經·乾卦》云:“六爻發揮,旁通情也。時乘六龍以御天。雲行雨施,天下平也”便是“乘”的寫照。引伸有如下意義: (1)駕坐之意。《詩經·邶風·二子乘舟》:“二子乘舟,汎汎其景。” (2)登臨之意。《詩經·衛風·氓》:“乘彼垝垣,以望復關。” (3)趁機之意。《韓非子·八經·起亂》:“故明主審公私之分,審利害之地,姦乃無所乘。” (4)克服之意。《尚書·西伯戡黎》:“周人乘黎。” (5)名詞量詞。因乘有運載的義域,故春秋時將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的四馬戰車稱作乘。 (6)佛教術語。因乘有運載的義域,故將普渡眾生的佛教教義釋解深度分為小、大、上三乘。 乘,也是一種計量和運算方式。乘為甚麼成了計量和運算方式?這還得從楷書的形體說起。 華夏民族起源於農耕文明,因此許多文字的構形是以農耕的活動為表意的。楷書的“乘”,從禾,從北,“北禾”相積為會意字。禾為五穀的總稱,有時也是占有和財富的象徵。禾為木,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北方為冬季,為斂藏,“北禾”的“乘”為我們提供的信息應該是:“禾”的財富在冬季的積累。 古代實行井田制,九夫為井,十六井為丘,四丘為乘。這些數的反映本身就包涵著某種計量方式。兩數相倍叫乘,於是古人就將六十四井的甸便作為“乘”。這就是一直沿襲至今乘法術語:乘和積的來歷。乘是積的計量方式和計算過程,積是乘的運算結果。 乘,以它的形義還異構出了一個漢字:剩。 剩,連小篆形體也不曾存在,證明它是個後啟字。 剩,從乘,從刀,乘亦聲,為意音字。剩的本意在唐宋以前用“賸”來標示。“賸”以形表意是:人在舟上,雙手掬了很多錢(貝),過著紅火的日子。而“剩”是“乘”後的“積”,用“除”分解不能除盡的餘數。這“分”本身就帶有一把利刀。 “乘”的本意是與時而動,迎暾而作,後又賦予以乘法運算方式的意域。《說文》:“乘,覆也。從入,從桀。桀黠也。軍法曰乘。”許慎從析形到釋義都是荒謬的。“乘”與“桀”從甲骨文時起就不是一個形體,其形意的演變也是兩股分流,涇渭不混,何來“從桀”?漢字是以形表意的符號系統,乘、桀,其形迥然,表意也不容混淆,又何來“覆也”? 漢字的結構是形聲相彰,意理互映,卑夷直取,概然成象,它的高度凝煉,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漢民族生活方式、審美情趣和文化內涵,體現中華文化的精髓,也是中華民族大約七千年以來的智慧結晶。 |
随便看 |
汉语字词典包含450851条汉语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字词的释义详细解析,是汉语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