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 ) 甲骨文合集175,殷 乙丑㞢于祖乙。

父乙簋, 殷周金文集成3148,殷
父乙。
 史牆盤,殷周金文集成10175,西周中期
叀(惠)乙且(祖) (弼)匹氒辟。
 曾侯乙鐘(中三7),殷周金文集成327,戰國早期 曾𥎦(侯)乙乍(作)𠱾。
 古璽彙編886,戰國 肖乙。
 包山楚簡·文書49,戰國 乙丑之日。
 居延新簡EPT52.153,西漢 乙卯食時入。
 漢印文字徵 傅乙。
 漢印文字徵 李乙。
 桐柏淮源廟碑,東漢 延熹六年正月八日乙酉。
 熹平殘石,東漢 熹平二年十一月乙未。
 司徒袁安碑,東漢 五年四月乙□遷東海陰平長。
 車伯生息妻鄯月光磚誌,北魏 歲次乙酉十一月戊辰朔廿七日甲午。 《説文》: “乙,象春艸木冤曲而出,陰氣尚彊,其出乙乙也。與|同意。乙承甲,象人頸。凡乙之屬皆从乙。” 關於“乙”字源流,眾説紛紜,有人認爲是玄鳥之形,有人認爲是流水之形。借用作天干“乙”字。許慎所釋恐非本義。
乙★常◎常
yǐ甲骨文、金文、小篆造字本义未详。一说象水流形,一说象植物破土而出时的萌芽形,隶定为“乙”。用作天干的第二位,由此引申为次序的第二,假借为代词,指不确定的或无须明说的人或事物。 【辨析】 以“乙”作音符构成的形声字一般读yi,但声调不同。yǐ:钇∣yì:亿、忆、艺。 乙yǐ,yà许慎说认为乙像春天草木蜷曲出土。《尔雅·释鱼》:“鱼肠谓之‘乙’。”也有学者认为是“鸭”的写意画,是“鸭”之俗字。《齐书》中有“道佛两殊,非凫即乙”之语。还有学者认为“乙”只是一个符号。古人阅读时,“止,则‘乙’其处。”(参见《细说汉字》11页)或作文字脱漏的标记。韩愈《读鹖冠子》中说“乙者三”,即有三处脱漏。本义已失,被借作天干名。作声符生成的字有: yi 上声:钇(金属元素) 去声:亿(亿万) 艺(艺术) 忆(回忆) 屹(屹立) 仡(仡仡,强壮勇敢;另读gē,仡佬族) 乙 (yǐ)象春艸木冤屈而出,陰气尚强,其出乙乙也。 【按】春日陰氣尚且强盛,草木屈曲生長,“乙”正象草木難出的樣子。或謂“乙”象魚腸、魚鰓骨,不足信。 238.趣談“乙”字乙,甲骨文 像水流動的河床,東塌西長,滄海桑田,乙當是移本字,借爲天干第二位。
乙yǐ(1画)
 *乙yǐ1画 乛部 (1) 天干的第二位。 (2) 我国传统乐谱工尺谱的记音符号之一,相当于简谱的“7”。 (3) 旧时读书、写字时,画“乙”字形的记号,对需停顿之处作标记,或对文字遗漏、颠倒之处进行更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