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汉字
释义

()


甲骨文合集7966正,殷
貞于夻火, 六月。

甲骨文合集34797,殷
貞旬亡火。

古璽彙編3364,戰國
火□。

郭店楚墓竹簡·唐虞之道10,戰國
膉(益)(治)火。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七·凡物流形(甲本)2,戰國
水火之咊(和), (奚)(得)而不䂳(差)?

睡虎地秦墓竹簡·法律答問159,戰國至秦
旞(遺)火燔其叚(假)乘車馬。

秦印文字彙編
火栩。

馬王堆漢墓帛書·養生方,西漢
止火。

張家山漢簡·蓋廬21,西漢
吾擊之以火。

居延新簡EPT40.61,西漢
□二苣火燔一……

漢印文字徵
别火丞印。

白石神君碑,東漢
水無沈氣,火無灾燀。

徐義墓誌陽,晉
宫人實懷湯火。

穆亮妻尉氏墓誌,北魏
星火驟變。

郭敬墓記,唐
火德云謝。
《説文》: “火,燬也。南方之行,炎而上。象形。凡火之屬皆从火。”
甲骨文象火焰之形; 西周金文綴加二火星形,如西周早期麥方鼎“赤”字所从作。這一形體爲後世秦漢文字繼承,成爲最通行的寫法。春秋金文開始還出現了中間的豎筆上加一短横爲飾的寫法。如春秋晚期的楚屈子赤角簠蓋“赤”字寫作,這類形體戰國只出現於楚系簡牘文字中。

★常◎常


huǒ象形,甲骨文、小篆象燃烧的火焰之形,隶定为“火”。本义为火焰,引申为焚烧、燃烧的东西、枪弹、战争、紧急、暴躁或发怒、兴隆、红色的、火灾等。
【辨析】
❶以“火”作意符构成的字多与火有关,大致可分为三类:a.表示与火有关的事物,如“炬、焰、灰、烟、煤、灶”;b.表示与火有关的动作,如“烧、烤、炒、煎、灭”;c.表示与火有关的性状,如“灼、炽、热、烂、炎”。
❷以“火”作音符构成的形声字一般读huǒ:伙、钬。

huǒ

象形字,像火焰之形。作意符也写成“灬”,生成的字很多,作声符生成的字有:
huǒ
伙(伙伴)

(huǒ)

火之形,上鋭而下闊,其點則火星迸出者也。

*xwər

[甲骨]
[金文]()
[小篆] 《說文》: ,𤈦也。 南方之行炎而上。象形。凡火之屬皆从火。(十篇上)
火焰上揚狀。

(huǒ)

,燬也。南方之行,炎而上。象形。凡火之属皆从火。”(呼果切)
甲骨文中作,象火苗上冒之形。甲骨文或用其本义,如:“丙寅卜,,贞:其有火?”(《合》2874)[1]甲骨文“火”跟“山”字形体相近,容易混淆。一般说来,山字下面一笔平直;火字下面的一笔弯曲,给人燃烧的动感。战国楚帛书作
许慎用“燬”来解释“火”,属于用方言来解释雅言。许慎在解释“燬”时说:“火也。从火,毁声。”《诗·周南·汝坟》:“王室如。”毛传:“燬,火也。”陆德明释文:“燬,音毁。齐人谓火曰燬。”太炎先生云:“今读火如燬,今福建人犹如此。”许慎云“南方之行”,这是用五行来解字。“火”构意就是物体燃烧所产生的光和热。作动词用,为“焚烧”义,如《左传·宣公十六年》:“夏,成周宣榭火,人火之也。凡火,人火曰火,天火曰灾。”
火部有一百一十一个属字。注意:“火”作部首在构造其他字时有不同变体。一般写作“火”,有时在整个字下部写成“灬”,如“烈、然”等;有时在字下部写成“小”,如“尉、尞”等;另外在“赤”字中,下部的写法也很特殊。火部字如“炭”字下云:“烧木余也。从火,岸省声。”又如“熄”字下云:“畜火也。从火,息声。亦曰灭火。”又如“尉”字下云:“从上案下也。从,又持火,以尉申缯也。”

huǒ

(4画)

【提示】起笔宋体是撇点,楷体是侧点。

*huǒ

4画 火部 
(1) 物体燃烧时发出的光和焰: ~把|~柴|~光|烧~。
(2) 枪炮弹药: ~力|~器|军~。
(3) 比喻战争;战斗: 交~|停~|~线|开~。
(4) 红色: ~鸟|~鸡。
(5) 紧急: ~速|~急。
(6) 愤怒;怒气: ~气|怒~|恼~|发~。
(7) 发怒: 快回家吧,你爸爸~儿了。
(8) 旺盛;兴隆: 生意越做越~。
(9) 星宿名。指心宿: 七月流~。
(10) 中医指引起发炎、红肿、烦躁等症状的病因: 上~|虚~。

随便看

 

汉语字词典包含450851条汉语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字词的释义详细解析,是汉语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23-2024 swrt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8:3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