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汉字
释义

()


甲骨文合集36509,殷
隹王來征孟方伯炎。

召卣,殷周金文集成5416,西周早期
唯九月才(在)炎𠂤。

包山楚簡·文書102,戰國
炎。

長沙子彈庫戰國楚帛書·乙篇,戰國
炎帝乃命祝(融)以四神降。

睡虎地秦墓竹簡·法律答問179,戰國至秦
以火炎其衡厄(軛)。

張家山漢簡·引書64,西漢
有復炎臥如前。

三老掾趙寬碑,東漢
唐炎之隆。

元誨墓誌,北魏
既而沸騰在辰,炎燎不息。

西門豹祠堂碑陽,北齊
炎軒昊頊之□。

王袞墓誌,隋
既而炎靈告謝。

王之涣墓誌,唐
嗣子炎及羽等。
《説文》: “炎,火光上也。从重火。凡炎之屬皆从炎。”

炎,甲骨文作,金文作,小篆作
从二火會意,本義是火光,引申爲焚燒、炎熱、旺盛、炎癥等義。卜辭或用作人名。銘文或用作地名,文獻作 “郯”。
楚簡帛文作,沿襲古體。秦簡牘文作,古意猶存。

★常◎常


表意,从二火,象火苗升腾之形,本义读yàn,火焰上腾(一说本义为火光),引申为火苗(与“焰”同);又读yán,引申为极热、权势、炎症(机体某些部位受到有害刺激所产生的红肿、痛痒等现象)等。
【辨析】
以“炎”作音符构成的形声字读音不同。yǎn:剡、琰∣dǎn:赕∣dàn:淡、啖、氮∣tán:谈、痰、郯、锬∣tǎn:毯。

yán,tán

会意字,火上之火,即火焰。炎,通“焰”,谐“焰”之音。一字多音,《正韵》直音为“盐”,《类篇》音“谈”(徒甘切)。《庄子·齐物篇》的“大言炎炎”,注家认为“炎炎”(徒滥反)即“谈谈”,“美盛貌”。作声符生成的字有:
yǎn
剡(削也。“刳木为舟,剡木为楫。”——《易·系辞下》)
琰(美玉名)
tan
阳平:谈(谈论)
痰(痰盂)
郯(郯城,地名,在山东省)
锬(《说文》:“锬,长矛也。”)
上声:毯(地毯)
dan
上声:赕(赕佛)
去声:淡(淡泊)
氮(氮肥)
啖(“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轼《惠州一绝》)
相关链接
“炎”之所以又读tán,首先是由于通假,“炎”通“言”。彼此间对话为“谈”。古字为“誩”,《广韵》、《集韵》读为“他绀切”,直音探,“誩”(tàn),意思是你一言我一语“争说”、“竞说”。亦读为“竞”(jìng)。同音通假,右边的“言”写作“炎”,便成了“谈”。“谈”省去右边便为“炎”。

(yán)

火光上也。

230.趣談“炎”字

炎,甲骨文像人大汗淋漓,袒胸露背。借爲炎熱字,“袒”應是被借的那個“炎”的返還字。不信可以看看它的派生字“淡”“談”的讀音就信了。


甲骨文; 甲骨文;金文;yán

[ 甲骨文炎爲裸體的人(大),大汗淋漓的樣子。 (《説文》:“炎,火光上也。重火。”炎,追溯到甲骨文源頭,見到“炎”字的初文由“大(人形)加四丶(點)”而構成,像人受熱,滿身淌汗,栩栩如生。傳至晚近甲骨文和金文,發生了訛斷,由淌汗的人斷裂成“上下二重火”。炎的本義爲“極熱”〈炎夏,炎熱〉。引申爲炎症,身體局部發生紅、腫、痛、熱。炎作爲構字成分,仍保留着“大”字的聲母d,及其清輔音 t的發音,擬爲“袒(tàn)胸露背”的“袒”字初文。)]
《詩經·小雅·大田》:“田祖有神,秉畀(bì)炎火。”(祈禱田祖顯顯神,捉盡害蟲大火焚。)
《史記·五帝本紀》:“炎帝欲侵陵(侵犯、欺凌)諸侯,諸侯咸歸軒轅。”

*viam

[甲骨]
[金文]
[小篆]《說文》: ,火光上也。从重火。凡炎之屬皆从炎。(十篇上)
多層火焰上騰狀。

(yán)

,火光上也。从重火。凡炎之属皆从炎。”(于廉切)
甲骨文或作等,金文作等,以火上有火来会火势旺之意。战国包山楚简作,楚帛书作。《尚书·胤征》:“火炎昆冈,玉石俱焚。天吏逸德,烈于猛火。”《朱子语类·孟子七》:“敬之问:‘故,是已然之迹,如水之润下,火之炎上。’”金文中“炎”用为地名,如召尊。
炎部有七个属字。如“粦”字下云:“兵死及牛马之血为粦。粦,鬼火也。从炎、舛。”

yán

(8画)

【提示】上下两个火的末笔原本都是捺,为避重捺,上面火的末笔捺改点。

*yán

8画 火部 
(1) 天气极热: ~热|~夏。
(2) 比喻权势: 趋~附势。
(3) 炎症,身体因有害刺激产生的红、肿、热、痛、痒等反应: 发~|消~|胃~。
(4) 炎帝,神农氏,传说中的上古帝王: ~黄子孙。

随便看

 

汉语字词典包含450851条汉语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字词的释义详细解析,是汉语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23-2024 swrt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8:1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