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燕熊 迁徙与顽强的象征 |
释义 | 燕熊 迁徙与顽强的象征熊也好,燕也好,如今都是人们心目中的美好化身,它们的象征意义依稀可以填补人们受伤的心灵,给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以某种慰藉,试图得到永远的吉祥和幸福。 上古时代黄帝族其所以以熊为图腾,是得益于熊“能” 的释放,后来 “熊” 又为周族生下一位了不起的始祖人物,“熊”的身价就因此而暴涨。到了小篆的年代,情况就大不一样了,熊已经成了人们的釜中之物,小篆二款与楷书的“熊”身后一双爪子不仅成为“能”字的一半,而且使当年那个“熊”样儿再也找不到了,只好在熊熊燃烧的烈火中求得“永生”。熊蹯成了人们餐桌上的一种稀有之物。难怪《孟子·告子》下有: “鱼,我所欲也; 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的感叹。不仅如此,因食熊掌还演义出许多有趣的历史故事呢。不过楷书的“熊”,其构形饶有诗意: “明月半依云脚下,残花并落马蹄前”。 “能” 是“熊” 的本字。熊,身强体壮为 “能力”; 攀援涉水为“能干”; 彪悍飞猛为“能行”; 跌打滚爬为“能事”;抗寒耐饥为“能耐”。后来,“能”在字典里就变成了 “没有办不到的事”。熊,给黄帝族有熊氏以鼓舞,不仅尊为图腾,使他们迅速崛起,而且后来还给他们生育了一位伟大的人物后稷。不仅爱熊、护熊、尊熊,而且连作梦梦见熊罴也被视作是一种吉祥之兆。周文王飞熊入梦而得姜尚,姜子牙助武王伐纣其功劳彪炳千古,唐代胡曾 《咏史诗·渭滨》: “岸草青青渭水流,子牙曾此独垂钩。当时未入飞熊兆,几向斜阳叹白头”,说的就是这件事。《诗经·小雅·斯干》: “吉梦维何? 维熊维罴”。唐代诗人刘禹锡也有“幸免如新分非浅,祝君长咏梦熊诗” 的佳颂。 燕子这种候鸟,冬去春来,万里跋涉,择居求生,“暗牖悬珠网,空梁落燕泥”的精神,怎么能不使曾经有过十三次大规模迁徙经历而最后才有独霸中原的结果的商人为之感染、受到鼓舞呢? 同样,姬姓周人从中原西陲拔地而起,直至灭商能不是得益于“熊”能的有效释放?而图腾的力量就是血缘力量的凝聚,其起决定作用的根本原因,仍然是生殖崇拜。 古人和今人,对于燕子和狗熊的印象并不坏,《诗经·邶风·燕燕》: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唐代诗人李群玉有“江行好风日,燕舞轻波时”等诗句。无论熊也好,燕也好,如今都是人们心目中的美好化身,它们的象征意义依稀可以填补人们那受伤的心灵,给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以某种慰藉,试图得到永远的吉祥和幸福。 |
随便看 |
汉语字词典包含450851条汉语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字词的释义详细解析,是汉语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