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爽奭(弼) 神气与人气的支撑 |
释义 | 爽奭(弼) 神气与人气的支撑(甲) 爽、奭、弼,都是古今人们的精神象征和力量源泉; 都是神气与人气的支撑。 古代的君王,大都靠两样东西来支撑,一样是卜筮,一样是辅弼。“爽” 与 “奭” 正是商周时期贵族统治者依靠这两样东西的真实写照。 “爽”与“奭”,同声符,同以“s”为声母,同声同源。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 甲骨文❶的 “爽”,从大,从爻,“爻” 横断在“大”的两旁, 为带有象形韵味的会意字。“ ![]() ![]() “爻”,八卦中组成卦象的符号称谓,它具有阴阳交错和相互变化的意蕴。古代的卜筮活动,是贵族统治者君王政治生命的一部分。商王的活动几乎一举一动,都要先行占卜。二十世纪初开始发掘的大约共有近20万片河南安阳殷墟甲骨文,几乎片片都是商王卜筮后的记载。那时候商王对于卜筮的依赖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甲骨文 ❷的 “爽” ( ![]() “爽”是人经过卜筮以后,依据爻象与爻辞所旨示而产生的一种怿悦的心情。从“爽”在殷墟卜辞屡有出现,即可看出它的含义。“爽”多用于商王与配偶之间的造句: “王宾大乙爽妣丙”; “王宾祖乙爽妣己”; “妣丙大乙爽”;“妣甲祖辛爽”等,这些卜辞,大概是记载商王与配偶之间的缠绵之事和两性愉悦心情的流露吧。时至今日人们仍有将这种事称作“爽”。 甲骨文“爽”、“奭”各种字形 金文❶的 “爽” ( ![]() ❷的异构,其含义不变。金文 ❷的 “爽”(瞡), 是近年来河南安阳出土的商代《卣》铭文, 与西周 《散氏盘》“爽”字字形相同,是“爻”的两个“×”拉长的浪漫与艺术处理。小篆与楷书的“爽”,直接是人两腋掖 “爻” 之状。 “爽”的本意是卜筮的明确旨示,给人带来的一种愉悦心情或颓靡心理。因此“爽”的引申之意: 一是愉悦的心情。 (1)明亮。《尚书·牧誓》: “时甲子昧爽”,“昧爽” 即黎明天亮时分。 (2)开朗。《晋书·桓温传》: “温豪爽有风概。” (3)豪迈。《世说新语·豪爽》: “桓 (温) 既素有雄情爽气,加尔日音调英发,……” (4)愉快。汉·焦延寿 《易林》: “欣喜爽怿,所言得当。” 二是颓靡的心理。 (5)差错。《诗经·小雅·蓼萧》: “其德不爽,寿考不忘。” (6)过失。《尚书·洛诰》: “惟事其爽侮。” (7)伤败。《道德经·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8)默然。《史记·屈原贾生传》 太史公曰: “读服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9)失约。李商隐《为张周封上杨相公启》: “郭伋还州,尚不欺于童子; 文侯校猎,宁爽约于虞人。” 《说文》: “爽,明也。” 许慎释 “明也”,爽作为卜筮后心里亮堂所产生的一种心情,是说得过去的,但只对了一半。 现在说 “奭” (音试)。 甲骨文❶的 “奭” ( ![]() ![]() ![]() ❷的“奭”( ![]() 甲骨文 ❸的 “奭” ( ![]() ❹的“奭”( ![]() “奭”,殷墟卜辞屡见 “伊奭” 字样,如 《南明》422 “伊 ![]() ![]() ![]() 金文的 “奭” ( ![]() ❷字形的异构。 小篆❶的 “奭” ( ![]() ![]() ![]() ❸的“奭”其标意是一致的。小篆 ❷的“奭”( ![]() “奭”,即召公姬奭,武王克商被封为召伯,与周公姬旦被尊为 “二伯”。 愚以为“奭”不一定是召公之名,很可能是谥号,是召公死后追加的荣誉称号,它是取“二伯弼王”之形。这里可以引用 《尚书·周书·君奭》 中,周公姬旦奉劝召公辅弼成王的一段谈话,似乎可以作为对“奭”字本意的最好诠释: “予不允惟若兹浩,予惟曰: ‘襄我二人,汝有何哉? ’ 言曰: ‘在时二人’。” 用今人的话,是这样说的: 你不答应我的劝告,我来问你: 除了你和我,还能有谁呢? 召公回答: 当然是我们两个人。《尚书·毕命》: “弼亮四世,正色率下。” 说的正是召公姬奭,辅佐文、武、成、康的事。而 《尚书·顾命》讲的则是召公主持仪式,迎接康王登基的故事。 在古人的理念里,“天大地大王亦大”,“奭”无疑是为周公、召公,世称“二伯”的造字。因为周召二伯辅弼成王的事迹,不仅得到史学界的承认,而且世人也是普遍赞美的。况且,召公长寿,一生辅助文、武、成、康四世君王也是世所罕见的。 《说文》: “奭,盛也。从大,从皕,皕亦声,此燕召公名,读若郝。史篇名醜,徐锴曰史篇谓所作仓颉十五篇也。诗亦切。”许慎的这一段话至少说了以下问题 : 一是“奭”,具有盛大意,这样的赞誉于召公也是恰如其分的。 二是 “奭”,为形声字,不确。“皕” 音比,与 “大”不能作为形声字。 三是 “奭”,音郝。我以为是有道理的,“郝”意同赫,“赫” 有彰显意,如赫一时显、赫赫有名,正与“奭”义可以接轨。他还提供了一个信息: 召公名醜。 四是 “奭”,从徐锴那里读音变为 “试”。楷书的 “奭”,是按小篆 ❷隶变而来。 追溯召公的一生,他是没有空享“奭” 的美誉的。 岐山召公祠内甘棠树(自 《古都沧桑》 1927—1929年间) 文王时,他出使南国,倡文王之德,布文王之化,修边固本,远交盟国,为灭商联盟的准备做了大量工作。武王即位后,与周公、太公一起师修文王绪业,协武王伐纣灭商,受命“释箕子之囚”,受封于燕。成王时为太保,治陕(今河南陕县) 以西广大地区。受命营建东都洛邑,平淮夷之乱,灭奄国之叛,稳定东方。成王死后,立康王,稳朝纲,使周初的“成康之治”得以延续。像召公这样连辅四世之王,在中国历史上大概是绝无仅有的。而应特别提及的还有三件事: 第一件,“诗游卷阿”。据 《竹书纪年》 载: 成王33年(前1031年) 成王率文武百官来岐山卷阿 (即今周公庙址)宴歌游乐,赋诗明志。召公作戒成王诗《卷阿》十章 (即 《诗经·大雅·卷阿》)。诗云: “有卷者阿,飘风自南……” 已成千古不朽。 “甘棠遗爱”木匾,长210厘米,宽80厘米,四字正中上方有一阳刻朱文“光绪癸卯御赐”印章,印章边长13厘米。 第二件,“盩师嘉会”。据清光绪22年(1896年)出土于山东黄县莱阴的《旅鼎》(原名《太保鼎》)铭文:“惟公太保,来伐反夷,年在十又一月庚申,公在盩师,公赐旅贝十朋。旅用作父尊彝,来。”旅,南宫適子,时任朝廷军旅统帅,伐夷有功,召公在成王某年十一月庚申这天,来军旅驻地“盩师”这个地方(或军旅名,或在盩地驻扎的军旅)会师嘉奖,赏赐贝十朋。旅用赏金铸鼎,以追念父亲南宫適。资深年高的召公,从丰镐出发,西赴百里赏师嘉旅,其意义非同小可。后来将召公会见军旅,嘉奖王师的地方称作“嘉会”。“嘉会”遗址在今西安市周至县青化乡嘉会堡村。 第三件,“甘棠遗爱”。据 《史记·燕召公世家》:“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怀棠树不敢伐,歌咏之,作《甘棠》 之诗。” 《诗经·召南·甘棠》: “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就是歌颂召公亲民德 政的艺术作品,也是中国人最早以诗歌歌颂贤者的艺术作品。甘棠树据说成活至民国。光绪26年(1900年)慈禧西逃至西安,为召公祠题“甘棠遗爱”匾额一块。“甘棠遗爱”至今还是当官者勤政爱民的同义语。 这里顺便再说一个 “弼” 字。 “弼” 具有辅正之意,《尚书·说命》上:“梦帝赍予良弼”。“弼”金文、 小篆作“ ![]() ![]() 人,作为宇宙生命的个体,对客观世界永远不可能全面了解、把握。所以老子云: “知不知,尚矣”,孔子也说: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但是,作为君王 (大),为了个人行为能达到预期的目的,第一方法,是向宇宙自然 (神,即事物内在规律) 请教。“占卜” 在今人看来是 “迷信”,其实也未必,但占卜之后再行事,天意合准,心情释然,故为“爽”。第二方法,是问政于臣。凡大事由群臣先议而后决,当然会减少行动的失当。宽泛地说,凡得到人神启示和支持的人,总是信心百倍,神气十足的,故为 “奭”。 爽、奭、弼,都是古今人们的精神象征和力量源泉;都是神气与人气的支撑。 召公祠(摄于1906—1910年间) |
随便看 |
汉语字词典包含450851条汉语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字词的释义详细解析,是汉语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