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汉字是一种“表词”的文字符号系统汉字的这个特点涉及到对汉字性质问题的讨论,需要略作详细的介绍。根据文字与语言的关联关系,文字并不是一开始就能准确记录语言的,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1) 原始符号帮助记忆——启发联想阶段,这种符号包括图画记事,有时还有借用实物作为记事符号,如结绳、刻木、陶筹等;(2) 符号记录关键事物和主要概念的阶段,这种符号大体可以表示句意,如早期图画文字;(3) 符号与语言词语建立对应关系阶段,即文字记录语言的阶段。文字与语言逐步建立联系的过程,也就是原始文字向成熟文字体系发展的历史进程。这种观点,就现在所能掌握的原始文字资料看是可以得到证实的,如古埃及象形文字、纳西东巴经文和其他原始文字材料。就成熟的文字体系看,文字记录语言大体有三种方式: 一是从音位(音素)层面,一个符号记录一个音位(音素),按照词的发音顺序用字母逐一记录每个音位,这就是所谓的拼音文字体系。字母的组合是按照词的发音先后以一维方式展开的,所以拼音文字呈现出“线性结构”的特点,被称为线性文字。 二是从音节层面,一个符号记录一个音节,不管这些音节与词素是否一致(如多音节词素成分),这就是音节文字体系。音节文字表示音节,根据符号的意义还可以分为符号表示任何一个语音结构(如述亚-巴比伦文字)、只表示开音节(如克里特-迈锡尼文字、日文假名)和只表示孤立的元音或辅音加元音ǎ的音组(如印度的婆罗迷字母、佉卢字母、天成体梵文字母)等三类。[1] 三是从词的层面,一个符号记录一个单个的词。这类表词文字符号,一类可以与词的意义相关联,如埃及圣书字的“走”和汉字的“马”,字形和词义的联系非常直观;一类只与词的语音相联系,如汉字的假借和埃及圣书字中的借音符。伊斯特林主张,前一类符号可称为“意词字”,后一类符号可称为“音词字”。[2]古代汉字是表词文字的代表,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现代汉语词语的双音节乃至多音节化,一个汉字符号很多情况下记录的只是汉语的词素,因此,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现代汉字是一种“词素文字”。不过“在文字史上几乎见不到一种发达的、彻底的词素文字”,“词素字一般是由于表词文字发展的结果而产生的”[3]。“汉语的语素和汉字,多数是一对一的关系,但是也有别种情况。语音、语义、字形这三样的异同互相搭配,共有八种可能。”[4]从汉字的历史来源和实际发展看,我们认为将汉字作为“表词文字”还是比较合适的。 成熟文字记录语言的三种方式,所不同的就是记录语言的单位大小不同而已。赵元任曾说:“一字一言(‘言’即词素,引者按)的中文跟一字一音(‘音’即音位,引者按)的西文都是写语言,都是辨音义,不同的就是单位的尺寸不同就是了。”[5] 这里涉及到关于汉字性质问题的讨论,将汉字作为“表词文字”体系,是从文字的功能来看汉字的性质。中国学者对汉字性质的讨论主要是接受西方学术影响以后发生的事。关于汉字的性质,在中国文字学界影响最广泛的就是汉字是“表意文字”的观点。索绪尔将文字分为“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两个体系,并认为汉字是表意文字的“古典例子”。[6]这个观点因为索绪尔语言学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而影响较大。但是,美国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早就指出:“所谓表意文字(ideographic writing),这是一个很容易引起误会的名称。文字的重要特点恰恰就是,字并不是代表实际世界的特征(‘观念’),而是代表写字人的语言特征;所以不如叫作表词文字或言词文字(word-writing或logographic writing)。”[7]伊斯特林也认为“表意文字”是一个不确切的术语,主张用“表词文字”这个术语来代替它。[8]法国语言学家穆南(G. Mounin)也持相同的观点,认为汉字记写由特定的语音组合体所表达的概念,即记写义与音的组合体,也就是词。因此确切地说,汉字应定义为“表词文字”。[9]可是,中国学者对西方这些观点的改变似乎不太注意,“表意文字”的概念依然被广泛使用。伍铁平在《普通语言学概要》第二版后记中,明确指出“表意文字”很可能是英语词组ideographic writing 的误译,并指出高名凯译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涉及“表意文字”的有两个“重大错误”,从而导致一些误解,这两个错误:一是将“这个符号(指汉字——伍注)对于词赖以构成的声音而言是外在的”误译作“这个符号与词赖以构成的声音无关”;二是将法文idée(概念)误译作“观念”,因此,索绪尔原著中谈到的两种文字系统不应译为“表意系统”,而应译为“记写概念的系统”,即“表词的系统”。[10]也有不少中国学者意识到,将汉字作为“表意文字”并不是很确切,尽管他们对“表意文字”的理解相当程度上是对西方学说的误解,但是从汉字实际出发,他们还是提出不少新的观点,如“表形文字”说、“表音文字”说、“意音文字”说等,这些说法有的着眼于汉字符号的构成,有的着眼于汉字符号与字义的联系,有的着眼于汉字符号与语言的联系,而不是从人类文字发展的总体来看汉字,难以形成大家公认的结论。建立在汉字使用符号性质分析的基础上,裘锡圭认为汉字早期阶段基本使用意符和音符,后来发展为使用意符、音符和记号,前者可称为意符音符文字,后者可称为意符音符记号文字,也可简称为“意音文字”。[11]目前,“意音文字”说的影响越来越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