犧() 包山楚簡·卜筮祭禱記録248,戰國 (舉)禱大水一(犧)馬。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鮑叔牙與隰朋之諫3,戰國 毋内(入)錢器, (犧)生(牲)、珪璧必全。
居延新簡EPT59.580,西漢 今犧和農楊。
漢印文字徵 廪犧令印。
白石神君碑,東漢 縣出經用,備其犧牲; 奉其珪璧,絜其粢盛。
畢文造像記,北齊 睹之犧牛,不求世禄。
元智墓誌,隋 駔駿加鋭於軍容,犧牲備腯於祡望。
石經尚書,唐 伏犧。 《説文》: “犧,宗廟之牲也。从牛羲聲。賈侍中説: 此非古字。” “犧”字从牛羲聲,許云“宗廟之牲”,謂用於宗廟祭祀之牲也。許慎又引老師賈逵説“犧”字 “非古字”,王筠 《説文句讀》作了解釋: “秦詛楚文作羲牲,伏羲亦作伏犧,是知古字但用羲。”加旁是漢字發展過程中常見現象。 “犧”字一般左形右聲,但包山楚簡卻是上“義” (非“羲”)下“牛”結構,上博楚簡則作上 “我”下 “牛”。 “犧”、“牲”連用,古指祭祀用的牲畜。《周礼·地官·牧人》: “凡祭祀,共其牺牲。”今言“作了犧牲”、“光榮犧牲”,雖詞義不同,然其中意義聯繫仍然有跡可求。
犧牺, 篆xī[牛(意符)+ 羲(聲意符) →犧(《説文》:“犧,宗廟之牲也。從牛,羲聲。賈侍中説,此非古字。”犧,用牛羊祭祀;牲,祭祀用的牛羊。 所謂“色純爲犧,全體爲牲”的説法缺乏根據。更早有用“人”祭祀的叫“人牲”。 又泛稱牛羊〈牲口〉。古代的奴隸又被貶稱爲“會説話的牲口”。後世多引申爲“捨棄”〈爲國犧牲〉。)] 《詩經·小雅·甫田》:“與我犧羊,以社爲方。”(選用肥羊做犧牲,祭祀四方土地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