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男(耒)女 人类生命活动中最基本的永恒角色 |
释义 | 男(耒)女 人类生命活动中最基本的永恒角色(甲) 男、女是人类生命活动中最基本的永恒角色,是人类生存发展中的两个最基本的符号。 男与女,在人类社会平分秋色,各占二分天下于其一,因此不能不说。有关男女的话题,是个长效话题。 《礼记·内则》中记载: 男“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说的是古代男子到了三十岁,就要肩负起履行男性的角色责任: 人类的物质生产和人类的自身生产。人类的这两种形式的生产,既是人的生命的需要,也是人性的体现。古人造字,“男”正好蕴含和体现着这一人性的基本需要。 “耒”(音垒)和“男”,同以“勒”为声母,同声同源。 “耒”,是古代人们用作翻地松土的木制农用工具。甲骨文的“耒”,是这种工具的象形缩写: 一根屈曲的木棍,中下部的横木为翻地时脚踏使劲的设置,是个单齿耒的形象; 横木之下称“耜”;横木之上曰“耒”,耒是个象形字。 金文❶的“耒”( ![]() ❷的“耒”( ![]() ❸的“耒”( ![]() 小篆的 “耒” ( ![]() 《易经·系辞下》: “包牺氏殁,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耒”是犁的雏形与前躯,“耒”、“犁”给农业带来了丰收,给人们带来了利益。“耒”不仅演绎了 《易经·益卦》的卦象和卦理来源,而且也是男性生殖器的象征之物。 “耒耜”本为原始的农业生产工具,后来人们又赋予它以男性性征及其作用的蕴意,例如“垦田”、“开荒”、“耕耘”、“播种”等,在某些语境下,是两性性接触的隐语。(有关“耜”的文化释解,请参阅《汉字揆初》第一集164页“生殖文化的理性发展” 一节)。 “耒耜”既有男性性征及其作用的蕴意,下面就不得不请出个 “男” 字来。 甲骨文的 “男” ( ![]() 金文的 “男” ( ![]() “耒” 的形意与作用,就演绎为牛拉的从而获利的“犁”。牛拉犁至今还能在许多田野里看到。 “耒”是田间用力的一种劳动工具,因此“力”是“耒”的演生字。“力”又是个字根,它曾经组构了许多汉字。凡从“力”所组构的汉字,一般都具有气力、用力、力量的标意。而某些汉字中的“力”则有男性、男性性器的意蕴。 加: 从口。“口”在八卦中为兑 (悦)。“兑”为少女,“力”与“口”并列,用数的概念是“加”。 勉: 从免。“勉”是远古时代给产妇一种巫术式的鼓励。 勃: 从孛。“孛” 是对女性的动心。“勃” 有突然、旺盛的寓意。 劼:(音杰) 从吉。“吉”是两性性接触的用字,“劼”是提醒谨慎用事。 勢 (势): 从埶(音艺)。“埶” 是女性对于性器的炫耀。“势”指一种势态,有时也指男性性器。 勇: 从甬。“甬” 为通道,“勇” 是 “战场”上的英雄。 《说文》: “力,筋也。象人筋之形。治工曰力,能圉大灾。”许慎不免牵强附会。 小篆的 “男”,综合 “耒” 与 “力” 的形状篆作 “ ![]() “男”是人类两种生产的重要角色,其“田力” 的本意是,进行人类两种生产的、相对于女性的人。《礼记·内则》中所说的男“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也系指古代男子成年后应接受田地、承担征役之事与成家立业,生儿育女,传宗接代之事。从本意引申有: 一是儿子。父亲称自己的长子为长男; 儿子对父亲的自称。 二是爵位。《礼记·王制》: “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三是男女。《礼记·礼运》: “饮食男女 (指两性生活),人之大欲存焉。” “男”,也是个组字构件,从“男”所组构的汉字,都与男女关系有关: 甥: 从生。父系家庭中的姊或妹在另一个家庭所生的子女。 舅: 从臼。父系家庭中所生子女对母亲原一个“窠臼” 下的兄或弟的指称。 嬲: (音鸟) 从两男。两男纠缠一女,戏弄而已。 虜(虏): 从虍。 男披虎皮对敌方 (包括女性) 的俘获。 《说文》: “男,丈夫也。从田,从力,言男用力于田也。”难道“男”仅仅是“田力”吗? 无论是在百亩阡陌的田野里,还是在家庭的“二分”自留地上,“男” 都无一例外地总是出现在生产工具(力) 与生产场所 (田) 之间; 他们的任务都无一例外地期望为未来留下自己的“品牌”,以便发展生产和再生产 。 《诗经·邶风·静女》 中描写一女子的美丽: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可翻译为“不是我有意赞叹你的美丽,是你自己给这个世界送来的”。 女是美的化身,“女”是美女的固化。“女”与美女一样,始终具有魅力。“女”和女人一样,是个说不清,道不尽的永恒话题。在古文字中,“女”的造型最优美。这是造字者从一种审美情趣出发着意做了一番夸大性的渲染。字里空间,把个女性的外在之美与内心的潜在之美,都结结实实地凝铸在一起,体现了造字者对美的深邃。 甲骨文的“女”,是由太阴“ㄍ”异构为“女”;又由八卦连山体阴性符号“ 甲骨文的 “女” ( ![]() ![]() 金文的“女”( ![]() 小篆的 “女” ( ![]() 楷书的 “女”,是 “巜” (太阴) 的异构。太阴者月亮,有位诗人赞叹月之姣洁有诗云: “暮雲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苏轼《中秋月》),只有“女”才具备这样的品格。 “女”的造型源自太阴,从甲骨文到楷书,都是带着浪漫、夸张的风采一路走来的,其中经历多个社会形态,字形虽有变化,但都体现着典型的女性特征和生殖崇拜色彩的女性审美意识。每个时期的人们,无不按照自己的认识框架去设想对于美的追求。 在人的这个“美”的天堂里,举目尽都是男女的世界,“女”,从人类学的角度是对应体“男”的一种性别上的区分,是人类进行两种生产的相依伙伴。男女有别,“男”与“女”在造字之初的造型上就体现了这种对应关系,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形成了明显的不同反差。这种反差,正好映衬着当时人们的一种普遍的审美意识,而且是永恒的意识。 女,在汉语语言中,一般用作名词,如男女之“女”; 也用作形容词,如有凹陷的女嫱; 也用作动词,如以女嫁人曰女女; 又用作代词,如通尔、你、汝等。 “女”,殷墟卜辞: (1)用作女性,“三旬又一日甲寅娩,不嘉,惟女”。 (2)用作女牲,“多妣献小臣三十,小女三十”。“王其女于大乙宗”。 (3)用作诸妇之名,“妇女有咎”。 (4)用作地名,“其兄在女”。 (5)也用作母,“唯羊侑于女丙”。 (6)用作商王的配偶,“燎于王亥女”。 (7)用作 “毋” (不要),“女侑,在十一月”。“女磔,在十月”。 汉字中的“女”,仍处在“母系社会”,由祖母繁衍生育出一个庞大的族落群体。凡由“女”所组构的汉字,都与女性有关,现择其简而述之: 母: 从两点。两点是归藏体太阴,是乳房的标义。生我者母。 如: 从口。“口”为少女。此女与彼女相似一一如。 妻: 从又 (手)。“妻” 掌中之妇。 妤: (音于) 从予。“予”,两性性接触时的往来,故予为男性第一人称“我”;“女”为第二人称的“汝”。 妠:(音览、音纳) 从内。“妠”,娶女为内 (内,主妇的别称)。 姒:(音似) 从以 (音似)。可分解为 “女、厶、人”,会意男女在“厶”(私事,即两性之事)。古代媵(音应)婚,先生者称姒,后生者曰娣。 妎: (音西) 从介。“介”是男性性行为。旁“女”为妒忌。 妖: 从夭。“夭”,人大步流星的样子。女性如是,不是妖精,便是妖冶。 妾: 古字从辛。“辛”,华胥氏——伏羲、女娲风姓族徽。地位显赫的成年女性。 㚻: (音吉) 从由。 “由” (人头的标意), 将男作女。 妮: (同昵) 从尼。“尼”,两性性接触时的一种体位动作,其本意是作爱。 姐: 从且。“且”,男器的标意。已婚妇女的通称。蜀谓母曰“姐”。 姓: 从生。上古母系社会,以母生为姓。 姘: 从并。与非婚女同居。 娠: 从辰。“辰”,震。胎动。 娭: (音西) 从矣。“矣”性爱中发出的声音。嬉戏,《汉书·礼乐志·安世房中歌》:“神来宴娭,庶几是聽。” 婬 (淫): 从㸒 。 “㸒 ”手执人士 (“士”男器)。“淫”(婬) 过份纵欲。 嫡: 从商 。“商 ”是啻的衍生字。“啻”只有义。“嫡”正妻及其所生的血缘下传。 她: 从也。“也” 女阴。“她” 实则叠床架屋。近代著名学者严复与辜鸿铭,就曾反对用“她”指称国家,因为这个字含阴过重注❶。 嫪: (音老) 从翏。“翏”,鸟类双翼扇动时的风声。“嫪”对于女色的蛮恋,嫪毐是也。 威: 从戌。戌为阳土,女为阴水,土克水。“土”对“水”的胁迫。 姻: 从因。因女而形成的婚事。 近代尤其是“五四” 以来,不断有人在书报上发表议论,说女字的造型与以“女”所组构的许多汉字有对妇女歧视之嫌,进而提出要改造有关字形,不这样做似乎就不能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其实这是一个误会。从女组构的汉字,有人统计共203个,可以分为三类: 一类是表意女性的美和对于女性美的赞颂。 一类是女性角色反映的是男女之间的一种自然状态。 一类是在男女两性上对主动方的指摘、贬斥与控诉,如妓、婊、娼、奸、嫖、婪等。 《礼记礼运》云: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在远古人理念中,食色与食谷是一回事(自陕西宝鸡北首岭遗址博物馆)。 对于这些贬义的字,是不应该加在女性头上的。在从“女” 的造字中,确有对女性不恭的,如妻、妥、挼等,然而它是记载历史的,是当时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的反映,是社会实践的产物,这笔账也不应记在文字的头上 。 中华文化认为,天地宇宙之初始为一混沌,无极生太极而生两仪,有阴阳,有天地,而后有男女,而后才有父子、君臣。男女表现为“道”,最根本的也是唯一的就是人本身的生产,即生命的创造、生命的延续与生命的新陈代谢。“男女之道”是以意识为基础的精神生命活动,因此人类要进行精神文化生产以促进人类生命延续的旺盛。同时“男女之道”又是以物质为基础的生活资料消耗的生命活动。因此,人类必须进行第二类生产——物质生产,以保障人类生命延续的持久。人类的这两种生产活动,古人就集中在一个“食”字上。《礼记·礼运》云:“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食”既包括食谷,又包括食色,在古人理念中,食色与食谷是一回事注 ❷。属于仰韶文化的陕西宝鸡北首岭遗址(7100—6500年前)出土的《双联鼎》就是这种理念的实物证明。 男、女是人类生命活动中最基本的永恒角色,是人类生存发展中的两个最基本的符号。 |
随便看 |
汉语字词典包含450851条汉语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字词的释义详细解析,是汉语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