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 甲骨文合集15662,殷 五小牢。 按: 積畫而成數,造字意圖與“一、二、三”相同。
 甲骨文合集20702,殷 五月。 按: 本刻識符號,借用作數字“五”。
 小臣傳簋,殷周金文集成4206,西周早期 隹(唯)五月既朢甲子。
 尹姞鬲,殷周金文集成755,西周中期 易(賜)玉五品馬 (四匹)。 按: 五品,指五類。
 公左師方壺,殷周金文集成9590,戰國 左五十三。 按: 古文“五”。
 古璽彙編3082,戰國 五同。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孔子見季𧻚子14, 戰國 不味酉(酒)肉, 不飤(食)五㝅(穀)。
 馬王堆漢墓帛書·戰國縱横家書,西漢 天下必聽,五伯之事也。 按: 五伯,指春秋五霸。
 漢印文字徵 騎五百將。
 漢印文字徵 五原太守章。
 司徒袁安碑,東漢 五年四月乙□遷東海陰平長。
 張玄墓誌,北魏 君稟陰陽之純精,含五行之秀氣,雅性高奇,識量沖遠。
 高緊墓誌,隋 即以其年歲次壬申八月戊申朔廿五日壬申葬於崇邙之阜河南縣靈淵鄉,禮也。 按: 字形訛變。
 張伏敬墓誌,隋 時年五十六。
 李侯墓誌,唐 五聽無私,州將見累。 按: 訛變類“互”字。五聽,古代審查案情的五種方法。《周禮·秋官·小司寇》: “以五聲聽獄訟,求民情。一曰辭聽,二曰色聽,三曰氣聽,四曰耳聽,五曰目聽。”
 吕君妻李氏墓誌,唐 嘉胤五六,育之不倦。 按: 字形有意復古,刻意寫作二加三爲五。 《説文》: “五, 五行也。 从二, 陰陽在天地閒交午也。 凡五之屬皆从五。 ,古文五省。” 甲骨文或作“ ”,積畫而成數,造字意圖與“一、二、三”相同。或爲“ ”,本刻識符號,借作數字。初文或作“ ”, 即《説文》古文。或以爲象收繩器之形,“互”之初文。
五★常◎常
wǔ表意,甲骨文、金文、小篆象记数的符号形(一说象收绳器形,是“互”的本字),隶定为“五”。数词,四加一的和。 【辨析】 ❶以“五”作音符构成的形声字一般读wu,但声调不同。wǔ:伍∣wú:吾。 ❷五/伍 见435页“伍”。 五wǔ最初先民以“乂”表示五,属符号字。后上下各加一横表示天、地。秦篆与汉隶有所变化。许慎把“乂”看成是阴阳交叉的会意符号,“五,阴阳在天地之间交午也。”从传统文化角度看,子、午是阴阳交割的时间临界点。后“五”被借作数词,便把“午”拉过来作自己的“正身”。作声符生成的字有: wu 阳平:吾(人称代词,我们) 上声:伍(队伍,古代军事编制有“五进制”,《商君书》:“五人为伍。”) 五wǔ(4画)
 *五wǔ4画 一部 (1) 数字,表示四加上一的和: ~代|~更|~谷。 (2) 我国传统乐谱工尺谱的记音符号之一,相当于简谱的“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