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墟 xū ㄒㄩ 《广韵》去鱼切,平鱼,溪。 15画 土部12画 统一码:589F 大五码:BC56 国标扩:D0E6 亦作「圩³」。「虚²」的今字。
1 大丘;山。
战国 宋玉《对楚王问》:「鲲鱼朝发崑仑之墟,暴鬐於碣石,暮宿於孟诸。」 南朝 宋 颜延之《赭白马赋》:「觐王母於崑墟,要帝台於宣岳。」 唐 苏鹗《苏氏演义》卷上:「土兆之长者爲山陵墟阜,短者爲泥滓尘垢。」 清 魏源《圣武记》卷七:「行至池塘墟山,沟陡狭,伏贼四起,乘高下突,枪械反爲贼用,海凌阿等皆死。」 2 故城;废址。
《吕氏春秋・贵直》:「使人之朝爲草而国爲墟。」 《史记・魏公子列传》:「吾过大梁之墟,求问其所谓夷门。」 三国 魏 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若使水而可恃,则洞庭无三苗之墟,子阳无荆门之败。」 晋 张载《七哀诗》:「园寝化爲墟,周墉无遗堵。」 唐 韩愈《圬者王承福传》:「吾操镘以入贵富之家有年矣,有一至者焉,又往过之,则爲墟矣。」 3 毁爲废墟。
《墨子・非攻中》:「今万乘之国,墟数於千,不胜而入。」 《新唐书・突厥传赞》:「不三年,缚颉利献北阙下,霆扫风除,其国遂墟。」 4 引申指奴役。
康有爲《强学会序》:「昔印度,亚洲之名国也,而守旧不变,乾隆时英人以十二万金之公司,通商而墟五印矣。」 5 荒废。
唐 玄奘《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下》:「精舍侧有数石室,舍利子等诸大罗汉於此入定。舍利子石室前有一大井,枯涸无水,墟坎犹存。」参见「墟巷」。 6 村落;乡村市集。
晋 何劭《赠张华》诗:「在昔同班司,今者并园墟。」 唐 王维《晦日游大理韦卿城南别业》诗之三:「冬中余雪在,墟上春流驶。」 元 周达观《真腊风土记・贸易》:「国人交易皆妇人能之……每日一墟,自卯至午即罢,无舖店,但以蓬席之类舖於地间,各有常处。」 清 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二:「後世市谓之墟,归市曰趁墟;言有人则嚣,无人则墟也。」 范文澜 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一章第二节:「农村中几天开一次小市,北方叫做『集』,南方叫做『虚』或『墟』。」 7 位置。
《国语・晋语四》:「实沈之墟,晋人是居。所以兴也。」 韦昭注:「墟,次也。是居,居其年次所主祀也。」 8 星宿名,即虚宿。
《文选・张衡〈东京赋〉》:「我世祖忿之,乃龙飞白水,凤翔参墟。」 李善注:「初爲更始,大司马讨王郎於河北,北爲参虚分野。」 晋 木华《海赋》:「尔其爲大量也,则南澰朱崖,北洒天墟,东演析木,西薄青 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