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亢 沆 自古英雄多亢奋 |
释义 | 亢 沆 自古英雄多亢奋(甲) (篆) 亢——沆,是过程。 亢沆,是一个人变化的过程。 亢沆是一个英雄变化为 “白气” 的过程。 亢沆是一位英雄变化为“白气”并与“瀣”搭帮成为臭气相投的过程。 变化是过程的本质。 自古英雄多亢奋。 亢,人性的表露。 亢,是抑郁的释放; 是天河的堤决; 是羁绊的挣脱; 是愤然的怒吼。 “亢”,为阳,是阴极的原因;“亢”,为扬,是压抑的结果;“亢”,为进,是停顿的导致。这些道理只有用甲骨文“亢”的造形才能说得清楚。 甲骨文的 “亢”,为一个正面站立的人,下部两腿之间有一横线连接。像人被限制自由,将两腿系(音纪)拴在一起,连线稍有斜度,能给人以动态的感觉。金文的“亢”,与甲骨文无异。“亢”,甲骨文、金文均为象形字。 “亢”,殷墟卜辞用作人名,“令(命)亢往于画。”也用为抵抗的“抗”,“令 (命) 象亢目,若。” 限制人手臂的“铐”和限制人腿脚的“镣”是金属铁出现以后产生的字。在这之前相当长的时间里,这些家具都是用树枝、木板、木棍制作的,前者称“桎”,后者称“梏”。 “桎”是古人在一条形木板两头挖出双孔的刑具,带桎的人双脚被套入其中,使得被套者既能走路又不能迈开步子。“桎”是远古时代阶级斗争的伴生物,汉字在表现使用 “桎” 的时候,反映被“桎” 者压抑、愤怒、反叛、激奋心情的就是这个“亢”字。 “亢”,从小篆起才大走其样。小篆与楷书的“亢”,将“大”(人)上下断成两节,莫名其妙地使得“亢”既不像“大”,又不成“人”,既失去象形韵味,又没有字理可言。“亢”的本意是人被桎梏束缚所产生的压抑、愤怒、反叛、激奋心理及生理上的一种反应。因此,“亢”: (1)有高昂之意。《尔雅·释山》:“山脊曰冈。冈,亢也,在上之言也。”韩愈《岳阳楼别窦司直》诗句:“屠龙破千斤,为艺亦云亢。” (2)有高举之意。阮籍《咏怀》: “亢身青云中,网罗孰能制?”《楚辞· 卜居》: “宁与骐骥亢轭乎?” (3)有刚直之意。《明史·章纶传》:“纶既以大节为帝所重,而性亢直,不能谐俗。” (4)有抵挡之意。王安石《省兵》诗:“以众亢彼寡,虽危犹幸全。” (5)有担当之意。《汉书·终军传》:“臣年少材下,孤于外官,不足以亢一方之任,窃不胜愤懑。” (6)有庇护之意。《左传·昭公元年》:“吉不能亢身,焉能亢宗?” (7)有极度之意。《左传·宣公三年》: “今公子兰、姞甥也……先纳之可以亢宠。” (8)有豁朗之意。宋·曾巩《南丰类稿·拟岘台记》:“去榛与草,发其亢爽。” (9)有咽喉之意。“亢”所引起的生理反应,是集中表现在人的脖颈上的,它可以促使甲状腺机能亢进,故“亢” 引申为要害。《汉书·娄敬传》: “夫与人斗,不扼其亢,拊其背,未能全胜。” “亢”两种赋音,一音曰杠。关中人至今将人的精神抖擞雅曰“亢”,将性格刚直、冲动的人也敬曰“亢”。 “亢”,作为被桎梏的人,从出路、结局和有可能的后果讲,还创造了以下形声会意字: (1)反抗。如奋力反击,遂造出从手(或从木),从亢的“抗”(杭)字来。 (2)遇害。如“焚书坑儒”,遂造出从土,从亢的“坑”字来。 (3)饮刑。如“比甘炮烙”,遂造出从火,从亢的“炕”字来。 (4)逃逸。如“鲤鱼脱去金钩钓,摇头摆尾永不来”,遂造出从舟,从亢的“航”字来。 (5)踪迹。如“蹄迒之迹”,遂造出从辶,从亢的“迒”字来。 (6)抗争。如“吭(音坑)哧作声”,遂造出从口,从亢的“吭”字来。 (7)至高。如“皋门有伉”,遂造出从人,从亢的“伉”字来。《易经 · 乾》 上九: “亢龙有悔。” (8)激发。如 “忼 (慷) 慨赴义”,遂造出从心,从亢的 “忼” 字来。 (9)刚直倔强。如“愤时颇骯髒”,遂造出从骨从亢的“骯”(音抗。一音昂,用为不洁的肮脏的“肮”)字来。李白有诗句:“有如张公子,骯髒在风尘。”(《鲁郡尧祠送张十四游河北》) (10)进入高门。如“闶阆寥廓”,故造出从门,从亢的“闶”字来。晋·左思《魏都赋》:“古公草创而高门有闶,宣王中兴而筑室百堵。” (11)至于“肮”、“颃”等乃是标意愤怒时脸红脖子粗、甲状腺机能一时亢进所致某种生理现象的造字。因此许慎在《说文》中便释: “亢,人颈也。从大省,象颈脉形。”析形有误,释义也难免牵强附会。 (12)蜕变。如“沆瀣一气”,遂造出从水,从亢的“沆”字来。 现在,我们就来共同分析这个“沆瀣一气”的“沆”字吧。 “沆”是“亢”的孳乳字; 是“亢”义的延伸; 是“亢”作为人,发生了阶段性变化的造字。 “沆”从水。水有浸溺、催化、弥漫、沉没、散涣之蕴意。同时,水为至阴,“水” 在这里也有女色的寓意; 水也是财富的象征。“亢” 与 “水” 相媾合而为 “沆”,“沆” 就大有 “为富不仁” 的味道和 “英雄难过美人关” 的倾向。 小篆的 “沆” (), 是金文 “亢” 的孳乳字,从水,亢声,为形声会意字。不过“亢” 已经变化得没有 “人” 形了。 楷书的 “沆”,是从小篆隶定的结果。 “亢”后来与促使自己蜕变的“水”相结合,成为“沆”。“沆”据说变成了天上一缕带有冰冷肃杀作用、对人有害的白气。《汉书·礼乐志·郊祀歌·西颢》:“西颢沆砀,秋气肃杀。”王安石《江亭晚眺》诗:“日下崦嵫外,秋生沆砀间。” “亢”,英雄一个; “沆”,白气一缕,这和关中雅言,将貌似英雄的人贬称“白气”的演变形成了偶合。然而,真正变成一缕无害的白气倒不十分要紧,而要紧的是它与“瀣”的结合,给予大气的污染与对于人类的危害。 “瀣”是什么?许多字书的解析多有舛误,在这里借水放船,恕几遑赘。 “瀣”(音泄),形声会意字。它是由“韰”与“水”相组构。“韰”即“薤”的原字,可以会意为餐桌上的一道菜。“薤”植物名,百合科,葱蒜属,即蕌子,俗名小蒜。小蒜,可食。《礼记·内则》: “脂用葱,膏用薤。”晒干后的鳞状块茎具有药用价值,即中药薤白。中药薤白理气宽胸,温中通阳,下气散结,瓜蒌薤白汤是治疗冠心病的理想药方。小蒜可以治病,但是无论食用或沤泡后都会产生一种殊臭气味,这就具备了足以造出一个新字“瀣”的必要条件。这是需要现代人细细理会的。 “瀣”,是小蒜沤泡后所产生的一种殊臭气味。这种气味一旦与天空中那一缕带有冰冷肃杀的白气结合,即称作 “沆瀣一气”。屈原 《楚辞·远游》: “餐六气而饮沆瀣兮,漱正阳而含朝霞。”沆瀣一气,后来用为斥以臭味相投的人。宋人钱易在 《南部新书》 中所说“崔沆放崔瀣……沆瀣一气”,或许是自然现象与人文关系的一个偶合,这里不便过多评说。 《说文》: “沆,莽沆大水也。从水亢声。一曰大泽貌。”许慎释“莽沆大水也”,离题太远,真有点“远水不解近渴”的味道。 “亢”,是人具有阳刚之气的一种表现,虽有“过火”之嫌,但终不失“英雄”本色,故曰“亢”者,英雄一个; 而“亢”火水浇,灭之、释之、沤之,萎顿失神,漠然于世,故曰“沆”者,白气一缕也。 过程,是事物的存在方式。 变化,是过程的本质。 “亢”,是囚徒,也是英雄,这是过程。 亢——沆,是过程。 亢沆,是一个人变化的过程。 亢沆是一个英雄变化为“白气”的过程。 亢沆是一位英雄变化为“白气”并与“瀣”搭帮结派,成为臭气相投的过程。 变化是过程的本质。 自古英雄多亢奋。 |
随便看 |
汉语字词典包含450851条汉语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字词的释义详细解析,是汉语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